新安渡自古以来曾是南北往来的官渡之一。挂车河自上游流经新安渡,一直向东奔向桐城嬉子湖。
今年八月十九日,我与文友第一次走进新安渡古渡口。古渡口大约在新安渡村老街附近,老街仅存老房子两处,无人居住。当年能盖这样木质的楼房,一定家境不错,他们的后人也许走出了新安渡,正在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村民说,以前街道是麻石条,现在是水泥修成的道路。老街很老,老屋沧桑,渡口绿绿葱葱,生机勃勃,仿佛很年轻。据说很久以前渡口不在这儿,在老梅老街那边,后因河床原因,迁移至此。
新安渡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行至此处小憩时,见不远处有一农妇正在田间插秧,乾隆走过去随口戏言道:“啰,啰,一天能插几千几百棵?”农妇抬头看了一眼田埂上的人,接口对道:“哟,哟,一日可行几千几百脚?”乾隆顿觉有趣,便走上前与农妇攀谈;农妇见来者是不俗之客,便引入家中饮茶。乾隆听宰相张英说起,桐城素有“富不丢猪,穷不丢书”的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大多数人都能吟诗作对,遂出联考考农妇,上联云:“新岁乾坤芳草绿”,农妇看着自家门前开得正红的杏花,对曰:“安宁天下杏花红”。乾隆龙颜大悦,说:“妙对!妙对!善,此地宜名‘新安’。”临走前,乾隆送农妇一围裙作谢茶礼。农妇:“请问客官大名?”乾隆答曰:“洪立”。日后,凭着那一袭围裙,乡人悟“洪立”为“弘历”,知乾隆帝曾至此,遂将渡口按乾隆皇帝口谕命名为“新安渡”。
新中国成立后,此地设立新渡镇公社。上世纪80年代初,改为“新渡乡”,90年代初撤区设镇,更名为“新渡镇”。
新时代,历史的钟摆到了渡口南岸,桐城市新渡镇高楼林立,企业办得红红火火,美丽乡村建设也是如火如荼。2023年,新渡镇以二十名之位,成为全省百强乡镇。
我的家乡新渡镇正日新月异,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