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采摘瓜蒌籽。
日前,在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广袤大地,到处是一派收获的好“丰”景。农户们趁着晴好天气,抢抓农时,确保颗粒归仓,让丰收在望变成丰收在手。
水稻丰收喜开颜 集体经济结硕果 进入11月,秋收拉开序幕,下塘镇12.07万亩水稻陆续开镰。在陶湖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稻田内,一台台水稻收割机发出“轰隆隆”的声响,一株株稻子被卷进滚轮,脱粒、碎秆一气呵成,运粮车上,金色的稻粒哗哗地流淌出来。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与纵横交错的稻田交相辉映,描绘出一幅喜人的丰收景色。
“我家今年种290亩的水稻,现在正在脱粒、收割,大约10天能收完。”陶湖社区种植大户严纪江乐呵呵地算起了一笔丰收账,2023年水稻亩产最高的达650公斤,每公斤能卖到2.8元,同时还能够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增加他们的收入。
近年来,下塘镇陶湖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采取集中连片改耕、整体流转、规模种植、统一管理等方式进行粮食生产,通过“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户”模式,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扎实做好病虫害防治,让一颗颗“稻种”变成致富的“金种”,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筑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小田变大田”增产促增收 高标准农田建设,正让更多耕地成为丰收沃土。日前,在南集村300多亩大豆秸秆上挂满了豆荚,泛着金黄,微风拂过,“豆浪”翻涌。收割、脱粒、装卸……转眼间一垄垄大豆便被收割完成,粉碎后的秸秆平铺在地上,大豆收获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以前这里土地坑洼不平,难以机械化耕种,土地闲置很多,2022年开始我们积极争取资金,开展‘小田变大田’集中连片整治,村集体将闲置土地利用起来统一耕种,现在一眼望去皆‘丰’景。”南集村党总支书记陶有亭表示,丰收的不仅是粮食,还有希望和干劲。
近年来,下塘镇坚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产示范区创建多管齐下,对田间大量边角地块,水渠,墒沟等进行整改,闲置土地变身集体良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瓜蒌基地收获忙 特色产业促增收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下塘镇赵店社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从2016年开始发展瓜蒌种植,到现在近2000亩,并成立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有14户,吸引了一批能人返乡创业就业。
走进下塘镇赵店社区瓜蒌种植基地,村民们正按照要求,提着小桶穿梭藤蔓架下寻找成熟的果实,然后剥开瓜蒌果取籽,整个基地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瓜蒌子行情还可以,亩产200多斤,价格每斤在20多元,效益可观。”先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瓜蒌基地负责人陈明文表示。
“大部分土地流转出去了,然后到基地打工,每月挣到两三千元。”村民甄大姐说,“一边拿地租,一边在家门口就近干活,又能照顾一家老小,省心省事。”在下塘镇赵店社区,依托瓜蒌产业累计带动近百户村民实现增收,每年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80余万元。 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