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共享奶奶”完美践行邻里互惠互助
  □杨朝清
  最近,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镇清泉社区“共享奶奶”火了,全国千万网友点赞。袁佩君今年62岁,是最早帮忙接送孩子的“共享奶奶”。“我反正要接外孙,顺道就把邻居家的孩子一起接来。”这样的“举手之劳”,袁佩君从2018年就开始了。袁佩君的举动很快带动了一群奶奶。(11月27日《宁波晚报》)
  接送孩子逐步成了一种刚需。虽然接送孩子大多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但并非所有家庭都有老人可以帮忙,接送孩子成为部分年轻人的一大难题。尽管花钱找人也可以接送孩子,但这不仅会增添开支,也会让人心存顾虑和担忧——接送孩子不仅是一个体力活,也是一个良心活;一旦帮忙接送孩子的人不够负责、不够用心,就会存在安全隐患。
  面对年轻人“无人接娃”“不敢找陌生人接娃”的困境,“共享奶奶”懂得换位思考、愿意体谅成全,接送自家孙辈的时候顺道把邻居家孩子一起接送。她们利用空闲时间去接送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帮忙接送,还给孩子们做可口的饭菜,陪着去户外运动甚至生病了贴身照顾、让邻居家孩子睡在自家……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共享奶奶”犹如一根社会联结的纽带,促进了邻里关系和睦友善。对于一些双职工家庭而言,低龄儿童日常接送是个不小的烦恼。“共享奶奶”推己及人、急人所需,不仅为这些双职工家庭解了燃眉之急,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外人的体贴与关爱。
  “共享奶奶”做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也是对“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践行。说到底,老年群体并非一个同质性整体,一些非高龄老人和身体素质较好的老人完全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来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赢得尊重。通过接送孩子,老年人也丰富了日常生活,拥有更多回报社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共享奶奶”不计报酬,饱含了对孩子们的情感和认同。她们的角色扮演,也赢得了年轻人的回报。如果奶奶们遇到身体有恙或家里有事需要帮忙,那些受过帮助的年轻人就会伸出援手。从本质上讲,“共享奶奶”是一种互惠互助的公益模式,让孩子、老人和年轻人都从中受益。
  老年人体谅年轻人分身乏术的不易,年轻人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共享奶奶”实现了双向奔赴。在清泉社区,“共享奶奶”积极参与矛盾调解、环境治理、民俗传承、文化建设等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她们不只是孩子们的“共享奶奶”,也是全社区的“共享奶奶”。作为一种润滑剂和黏合剂,“共享奶奶”让居民们成为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社区共同体。
  互助互惠让生活更美好,“共享奶奶”作为一种社会自我调节的民间智慧和公益力量,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