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华迈兴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两份《放假通知》在网上引发关注。通知显示,因订单不足,经营困难,该公司研究决定采取放假方式缓解压力,从今年7月到明年4月,部分员工分两批放假待岗。放假期间,首月工资正常发放,次月开始按深圳最低工资标准的80%发放工资,没按规定时间返岗的按旷工处理。(11月27日上游新闻)
所谓放假,其实是变相裁员、“甩包袱”。与其说是暗地里使绊子、逼员工辞职的阴谋,不如说是钻法律漏洞、以最小代价裁员的阳谋。
涉事企业工作人员说得很明白:“船小了,但是船上的人太多,又不(主动)走,承担不了,就放假了。”“其实就是差不多不用回来的意思了,但这些人又没主动提出离职,公司又没钱赔偿,但是放长假也是合规的。”
根据相关规定,公司因经营困难裁员与员工因个人问题辞职,公司所要承担的成本差异很大。若是前者,员工能拿到公司N+1的经济补偿;若是后者,公司无需对员工进行经济补偿。
换言之,涉事公司此举意在熬员工,员工熬不住就自行离职。即使员工熬过10个月或更长时间再被裁掉,补偿金也会变少,因为补偿标准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挂钩,待岗期间工资低,补偿也就低。
不少网民直言,打着放假的旗号裁员,这招太损了。但也有人说,该公司出此下策也是无奈,比某些公司强多了。
要比谁套路多、会算计,这家公司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但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厚道、不体面,也有悖法律精神。如果出现经营困难,企业就逼员工主动辞职,那么公司挣钱,是否给员工分红?
投资办企业,就要承担经营成本和风险,其中包括人力成本和订单不足等。放假式裁员实质上是把经营成本和风险转嫁给了劳动者。这种做法,于情于理于法都难以解释得通。企业撑不下去,可以轮岗,也可以裁员,甚至走破产清算程序,但员工合法权益要得到保障。
相比其他恶意满满的逼员工辞职方式,“放假式裁员”手段更加隐蔽,员工取证更加困难。有网友分析,“这个放假待岗大概是顾问公司给的策略,上人力资源咨询公司课程的时候学过。”一旦这个歪招被广为效仿,劳动者合法权益何以保障?
对此,劳动监察部门应介入调查,该约谈的约谈,该处理的处理。现实中,“放假式裁员”并非个例,其他逼员工辞职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门。虽然手段不一,但本质无异——不仅损,而且涉嫌违法。
既然缘分已尽,企业就应学学新东方的体面分手,何必搞得这么难看?耳东/文闵汝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