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学员正在练习书法。
开放葫芦丝入门、动画泥塑、创意非遗等体验课程11类,由“达人”与专业老师执教,服务辖区居民与上班族,合肥方兴社区社工站联合辖区内宝妈就业团队“乘风破浪的妈妈”、社会企业举办的方兴社区青年夜校,正将各项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
结交了不一样的圈子
喜气洋洋的卡通“财神爷”,财气满满四个大字跃然纸上,刚从创意非遗版画课下课的王女士,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作品,“第一次上,感觉新奇,平时没有机会接触(非遗课程)。”对于自己的作品,王女士感觉“刻得不够丝滑,主要是不敢下手(刻),多次卡壳了。”
作为一名全职宝妈,王女士在社区的微信群看到开设夜校课程的消息,就报名了版画和瑜伽的公开课,“先试试,看自己适合哪个,后续再决定报什么课。”王女士选择的是周中,一般是中午的课,因为孩子中午不用接,这个空当正好跟着老师学点“不一样的”。
去年辞职后,王女士坦言一开始并不适应,每天的生活围绕着孩子转,做着重复的家务,她总结为“单调和价值感低”。自从参加了夜校课程,就有了不一样的圈子和社交,很有意思。
徐女士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她也是一名全职妈妈。“与其在家睡觉,不如来玩。”她说,选择读夜校,自己开心,也想成为孩子的榜样,“你想,听到孩子说我的妈妈会这么多,是不是很棒?!”除了版画,徐女士还上了国画和瑜伽的公开课。“老师很好,也很专业。”瑜伽课上,她觉得大家在一起的氛围很好。而在国画课上听了国学,又尝试画了竹子和兰花,她觉得“有意思”,孩子夸奖“妈妈做的什么都好看。”
和王女士一样,徐女士选择的也是中午班,并报名了以上三门正式课程。徐女士说,她曾尝试相关的网课,但在家“难以静下心来学。”而在社区的夜校,她关注到老师很专业,正式的课程性价比也高,“1000元不到,我能学这么多。”
结伴学习有乐趣易坚持
90后的贾女士、王女士和李女士是同事,贾女士参加了葫芦丝的公开课,“简单学了乐理,也听老师介绍了葫芦丝的常识。”王女士报名了软笔书法和爵士舞,她说“非常期待”。而报名爵士舞和瑜伽的李女士,课虽未上,但却已买好了瑜伽服。
“我们上班族,要么没时间,要么机构的费用比较高,还不知道课程效果怎样。”贾女士告诉记者,夜校的公开课可以免费先学,正式课的费用也不贵,比如葫芦丝课程,10节课才299元。“有了熟悉的同事结伴,学起来有乐趣也容易坚持。”三人表示,作为上班族,中午希望休息一会,因此均选择了晚上的课程。
“从公开课学习和正式课招募看,不少学员是年轻的上班族。”负责夜校课程工作的王老师介绍。
记者现场注意到,版画课上,有两个年轻人急匆匆来,认真完成课程后又急匆匆离开,“很辛苦,但她俩说没事,挺好玩的。”王老师说。
“还有一个年轻人告诉我,担心会失业,所以想多学点技能。”王老师说,这也反映了现在不少年轻人压力大与内卷的状态。
实用类课程受青睐
“截至11月24日,调研数据显示,手工类课程有效填写人次99次,技能培训类有效填写人次94次,舞蹈类课程有效选择人次为70次,位列前三。”方兴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根据报名者的情况看,学员学历大多为本科,平均年龄35岁左右,对技能类的课程需求很大。
“‘兴’青年夜校第一期体验课已结束,五大系列课程,吸引了150多名居民报名参加。”该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前期调研并结合年轻人的爱好,第二期“兴”青年夜校体验课程陆续开设,“现有已开放体验的课程共计11类,分别是瑜伽入门、葫芦丝入门、动画泥塑、国画入门、创意非遗、国学经典、软笔书法、装饰画创作、毛线编织、爵士舞和吉他入门。”
“瑜伽入门、葫芦丝入门、动画泥塑、国画入门和创意非遗5类课程的正式课程已开始报名。”王老师表示,夜校课程分公开体验课和正式课程两个阶段,“公开体验课是免费的,让大家试一试,找找兴趣。”他介绍,考虑到夜校的服务人群,课程中午、晚上都有,“像国画、书法都很受欢迎,公开课开课消息一发布就满了。”
“我们的课程也是动态调整的。”王老师说,不少咨询或报过名的学员,都提到能否增加更多实用类的课程,比如视频编辑、拍照摄影、烘焙和化妆等,后期将根据居民建议和需求,拓展课程种类。
对正式课程定价,王老师告诉记者,包含师资费、材料费、公益反哺等成本费用,可以说很实惠。
授课考虑“简化”与管理
居民有需求,有兴趣,夜校的课程也陆续开设,谁来上,怎么上,如何保障夜校学习效果?王老师介绍,夜校的老师,既有此前社区“乘风破浪的妈妈” 宝妈赋能课程挖掘的“达人”,也有专业的老师。
“‘达人’有技能,实践性很强。”王老师表示,2023年8月,方兴社区社工站推出“乘风破浪的妈妈”宝妈赋能课程,为100余名宝妈提供非遗、国画等技能提升课程,转化了部分课程老师和助教。
庞老师是此次夜校版画课程的老师,也是曾参与此前赋能课程的一位宝妈。她学过设计,热爱钻研版画,创作了十二生肖等作品,并热心社区的志愿服务。此次担任任课老师,庞老师一手包办图案设计、材料准备、理论讲解和“手把手”教学,带着学员做出了单色版画。“内容可以再丰富一些,图案再多一点,熟练后计划尝试难度较高的套色版画。”一节课后,她进行了教学反思。
“我们还挖掘了4名左右的助教,负责协助授课。”王老师介绍,80后的宝妈王女士即为版画课助教,27日课程开始前一个小时,她提前来到教室,帮助完成分发材料等课前工作。
庞老师也告诉记者,像版画这样的动手课程,助教的协助很重要。
对实际的授课,王老师表示课程不同,班额也有区别,保障教学效果。“比如毛线编织这种操作性强的,适合1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而国学经典的课程尽量是20人的大课,效果能保障,费用分摊后更实惠。”
“课后,我们进行了满意度调查。”王老师介绍,课后与学员、老师进行了沟通,发现有些课程未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那么就要考虑降低难度,“绝大部分学员为零基础,夜校的课程以兴趣和入门为主,就应考虑简化。”王老师也向记者坦言,大家报课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随着参与人数增多,对签到、卫生等事项的管理,也提上日程并在进一步优化中。
“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挖掘更多的青年志愿者,吸纳其参与到社区治理中。”社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乘风破浪的妈妈”宝妈赋能课程的基础上,方兴“兴”青年夜校开班,教务工作由社区统筹管理,扩大服务受众群体从“一老一小”到包括青年人在内的全年龄段,丰富辖区居民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利用率,真正为居民服务。
拜师学艺
热爱传统文化拜师学琴
古琴,俗称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随着国潮的兴起,许多年轻人对此产生了兴趣,并向专业老师拜师学艺。
11月27日晚间,在大蜀山脚下的一座琴院内,几位年轻人正在抚琴轻弹,悠扬的琴声徐徐响起,为古朴的室内增添一份神韵。30岁的小彭是合肥某所大学音乐老师,会弹钢琴的她,决定再学一门传统乐器古琴。多方比较下,选择到这里一对一学习,在她看来,学古琴既是爱好,还能用到将来的教学当中,能够提升自己。如今,已经坚持学琴四年的她,颇有收获,同时也将这门艺术教授给别人。
“古琴是专属中国人的浪漫。”记者发现,无论是为了走专业道路,还是陶冶情操,学古琴的年轻人都向往喜爱古琴,被其典雅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记者了解到,前来学习的人中,除了近一半是小朋友,剩下的都是成人,包括上班族和大学生。比起钢琴、小提琴这种大众流行的西洋乐器,古琴无疑是小众的。面对年轻人学古琴热潮,该琴院的负责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说明古琴的魅力被越来越多年轻人发现,也希望当代年轻人把学习古琴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学一门技能。 本组稿件由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赵琳 刘旸 通讯员 李璇 王婷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