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白天上班,晚上或周末上课
这届年轻人热衷“错峰学习”


小文展示作品““长命锁长命锁”。


刘阳老师为学员指导刺绣针法。

  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在老年大学里,不断学习,勇于革新;学习使人进步,孩子们在各类培训班里,努力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掌握本领。作为中流砥柱的年轻人,自然也不甘落后,学刺绣、弹古琴、做版画、跳爵士……在忙碌的工作或生活之外,他们并没有选择“躺平”,而是通过上公益培训课和社区夜校、找专业老师拜师学艺等不同的途径,给自己“充电”。
  公益培训课
  2021年初,合肥市工人文化宫开办
  了针对在职职工的文艺类培训课程,并将上课的时间定在工作日的晚间以及双休日。对不少年轻人来说,这里办学正规、课程丰富、价格合理,成了下班后继续学习的好去处。
   学习“约会”两不误 
 “老师,你看我的这个针法对不对?”“老师,这样包边可以吗?”
  11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合肥市工人文化宫,在非遗刺绣课上,学员们一边穿针走线,一边虚心向老师请教。刘阳是非遗刺绣课的任课教师,也是“萧县刺绣”非遗传承人,除了非遗刺绣课,她还有一门非遗盘扣课,都安排在周日下午,目前两个班级各有30位学员,以年轻女性为主。
  30岁的小文是合肥一家公司的高管,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合肥市工人文化宫有非遗刺绣和非遗盘扣课程,便拉着闺蜜小丛一起报了名。
  “我们都对手工感兴趣,每个周末都约一起学习刺绣,还能见上一面聊聊天,两全其美。”小文说,非遗刺绣已经上了七、八节课,这两节课绣的是口金包,绣包面之前,要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剪纸图案固定在布料上,再通过不同的针法将纸“包”起来,不同的位置还需要不同颜色的丝线。
  刺绣是“慢工出细活”,非常考验耐心。“我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学习刺绣能让我内心平静。”小文说,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绣了长命锁、肚兜,这些作品不论是自己保存,还是送给亲朋好友,都令她很有成就感。
  “除了平时上课,我们的空闲时间还是比较多的,就决定过来学一门技艺。”小季和小潘是大二学生,她们都报了非遗盘扣课程,在刘阳老师的指导下,她们刚完成了盘扣耳坠的制作,并准备寒假回老家的时候送给妈妈当做礼物。“在这里学习比较正规,费用也不高,比较适合我们。”
  除了在合肥市工人文化宫任教,刘阳也有自己的非遗馆,平时还会在社区做一些公益活动,“这几年有很多年轻人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我,表示想跟着我学习非遗刺绣或盘扣。”刘阳告诉记者,通过给年轻人上课,她能明显感受到大家的好学,以及对于传统技艺的热情,“如果可以的话,希望我们的课程能继续开设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魅力。”

   跳完一支舞,超有满足感
  在合肥市工人文化宫8楼的一间教室内,中国舞课程正在进行中,学员们跟着音乐跳起了新疆舞,画面十分赏心悦目。
  “我从春季班就开始学了,夏天上了暑期班,现在又继续上秋季班。”35岁的徐女士是一名会计师,平时久坐办公室,颈椎、腰椎都不太好,“因为平时要辅导孩子的学习,只有周末稍微宽裕一些,所以就报了周日下午的中国舞。”徐女士说,自从大学毕业后,她就很少参加体育活动,身体协调性不太好,导致思维方式比较固化,“跳舞可以放松身体、舒缓心情,能感觉到身体的机能慢慢恢复了。”
  年轻的时候,徐女士就对舞蹈很感兴趣,“跳舞不仅要记住动作,保持连贯性,还要拥有对音乐的感知力,尽量以标准而优美的舞姿进行展现,能完整地跳完一支舞,那种满足感是不言而喻的。”徐女士告诉记者,她家离合肥市工人文化宫并不近,但还是尽可能每个周日都过来,“能坚持做一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
  小吴是一名文化行业从业者,今年27岁,“我有不少同事喜欢在周末玩剧本杀或是密室,但对我来说,这种形式太像开会了,和工作没什么区别。”小吴说,由于自己有些舞蹈基础,便开始在网上搜索合适的培训班,经过一番比较,最终选择了合肥市工人文化宫,报名了中国舞和竹笛两门课程。“这种机构比较正规,师资力量也很强,在这里学习挺放心的。”小吴说,以前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学习舞蹈的机会,现在有时间一定要补回来。
  文贝妮是中国舞课程的老师,她告诉记者,这两年过来学习跳舞的在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她们有的是出于本身的爱好,有的是出于训练手脚协调性。“目前班级学员涵盖了20~40岁年龄段,虽然大家的舞蹈基础不一样,有的学员偶尔会因为加班或别的事情请假,但都有着强烈的学习热情。”

  课程均为工作日晚间和周末
  记者注意到,合肥市工人文化宫2023年秋季共开设了瑜伽、中国舞、声乐、吉他、素描、二胡、手机摄影、竹笛、非遗刺绣、非遗盘扣等多门课程。
  “2021年初,我们搬到了新办公楼,并开办了针对在职职工的文艺类培训课程,名为‘五一学堂、合工培训’。”合肥市工人文化宫相关负责人说,为了方便上班族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参加学习,特意将上课的时间定在工作日的晚间以及周六、周日的下午,以便更好地体现工人文化宫是职工的学校和乐园的宗旨,秉承公益性质,服务职工、服务社会。
  据介绍,2021年4月,第一期培训面向社会招生,当时开设了书法、桥牌、亲子啦啦操等9个班,招生233人次。为了让课程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合肥市工人文化宫广泛收集意见,不断丰富课程设置,前来学习的年轻职工越来越多。2022年2月,第三期培训共开设了形体、中国舞、街舞、吉他、二胡等19个班级,共收学员471人次;到2023年3月的第五期培训,又增加了不少课程,共开设了25个班级,招收学员547人次。
  “我们的培训主要是面对在职职工,年轻人普遍较多。”该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加方便年轻学员报名缴费,今年秋季班招生采取线上小程序填报课程,共开设33个班次,招收学员752人次,创下了历史新高。“以后我们也会根据大家的需求继续调整课程设置,为年轻职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新手妈妈抱着孩子练书法
  在合肥市蜀山区光明路的一家书画培训机构,记者看到,除了孩子们前去学习,还有不少成人在教室内挥毫泼墨。
  “学习书法让我学会了‘静’和‘远’,凡事只要静下心来,就会有更多的收获。”“90后”新手妈妈沙梦学习书法已经四年了。她是一名教美术的小学老师,对书法很感兴趣,通过同事介绍,来这家机构报名学习,“我想专业系统地学习,公益课可能满足不了我,所以就来培训机构了。”她坦言,没生娃前时间很多,下班后除了约朋友逛街就是看电视做手工,现在要把时间利用起来学门爱好。
  如今,沙梦的宝宝已经8个月了,除了产假,她几乎没有间断学习,“以前是周日晚上学习,现在调到了周三下午,等孩子睡着了我就去学,也不耽误照顾孩子。”平时在家,她还练就了抱着孩子写毛笔字的“绝活”,一手抱娃一手练字,气定神闲,从容自若。
  90后全职妈妈江静学书法的初衷源于孩子,她的孩子在这里学画画,陪孩子的同时,她顺便就学了书法。“我努力练字,孩子坚持画画,我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