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池州一教师退休不退岗
坚守山区教学点已有42载

  汪教甫和学生一起做游戏。 

  在距离池州青阳县城26公里的杜村乡,有一位坚守山区教育事业42年的老教师,他的家离当地中心小学本部徒步只需2分钟时间,但他却从未在本部从教过;42年间,他舍近求远,任教于当地5个教学点;临近退休,仍坚守在最偏远的长垅教学点。他的名字叫汪教甫。42年来,汪教甫老师凭着对山区孩子的热情与热爱,书写了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风采。
   既是老师又是炊事员
  “我要用我的爱心,陶冶孩子的心灵;用我的微笑,伴随孩子的童年。”这是汪教甫常说的一句话。
  从走上讲台那天起,他就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自己从教的准则。扎根乡村深处从教的42年间,他先后在青阳县杜村乡中心小学的红光、静安、长垅等多个教学点任教。任教期间,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用爱点亮了乡村孩子的内心世界。
  2021年8月,青阳县杜村乡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学校——长垅教学点急需老师,但长垅教学点山高路远,年轻教师大多不愿去。得知情况后,58岁的汪教甫主动请缨,前往从教。“长垅教学点离他家近10公里,全是山路,骑摩托车也要半个小时,雨天路滑更是危险。而学校本部离他家步行只需2分钟,他却没在本部上过一天课,这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说起汪教甫,青阳县杜村乡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徐英宏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虽然长垅教学点只有5个学生,但临近退休的汪教甫仍坚持备课,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课余时间,他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劳动,俨然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学校离家较远,吃中饭的问题怎么解决?请人,成本太高,不请人吧,孩子又没得吃。两难之余,汪教甫决定自己来烧中饭,正好带孩子们一起吃。就这样,汪教甫又兼任起学校炊事员的工作。
  2023年上半年,汪教甫正式退休。然而,还没开始享受退休生活,中心校领导又找到了他。“汪老师,长垅(教学点)的情况你是知道的,新来的教师都是小姑娘,学校不好把她们派到这么偏远的地方。”“领导,别说了,只要学校和孩子们需要,我还干得动,我就继续干。”汪教甫朴实坚定的回应,让前来做工作的学校领导十分感动。就这样,学校以1400元的月工资和汪教甫签订了返聘协议,长垅教学点又开始正常上课了。
  坚持劝说让孩子重返课堂
  上世纪六十年代,汪教甫出生在山区一个农民家庭。尽管学习成绩优秀,但受家庭条件限制,小学五年级毕业后,父母就不打算让他读初中了,但汪教甫的坚持和渴望读书的眼神最终打动了父母。开学一周后,他迈入了中学的课堂……“我自己曾差点错失读书的机会,我更懂得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更希望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习的机会。”汪教甫表示。
  因自己的经历,汪教甫格外关注孩子们能否正常求学。他刚参加工作时,就遇到过家长因家庭困难欲让孩子休学的情况。对此,汪教甫每天下班都到学生家里补课,和家长谈心,经过他两周努力,该学生最终重返课堂。
  还有一次,学生小博(化名)的奶奶找到了汪教甫,说小博的父母已离异多年,小博的爸爸患脑部肿瘤需住院手术,爷爷奶奶要去医院陪护,无法照看小博。汪教甫不想让小博失学,此后,每天上下班途中,他摩托车后面都带着一个小孩。汪教甫白天当老师,晚上当“家长”,这一带就是一个多月,直到小博爸爸出院。
  对于汪教甫而言,最麻烦的就是冬天。平时汪教甫都是骑上半个小时摩托车去长垅教学点上班,可遇到冬季的雨雪天气,骑摩托车上下班很不方便。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上课,汪教甫索性住在了办公室里,以校为家。教学点教师少,一旦生病,带病上班是家常便饭。尽管汪教甫年老体弱多病,但他没有请过一天假。
   教学经验被奉为“指路明灯”
  风雨润桃李,黑白画春秋。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汪教甫的教学理念是既教书、又育人。“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孩子个性发展,培养其学习兴趣,教授他们学习方法”“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激发出学生的自身学习动力……”汪教甫几十年积攒下的教学经验,常常被该校的年轻教师奉为“指路明灯”。
  无论是思想锤炼还是业务能力提升,汪教甫老师自己从不敢懈怠。他先后获得青阳县小学教师美文诵读比赛一等奖、青阳县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读书征文获安徽省教育厅一等奖,教学论文获教育部二等奖……
  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汪教甫还利用自己的特长义务辅导孩子习作,他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教育报刊上发表过文章。在偏远的长垅教学点,汪教甫的智慧课堂使用率在青阳全县也名列前茅。因业务能力过硬且品行优秀,汪教甫先后获得过杜村乡优秀党员、池州市优秀春蕾园丁、池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行稳方能致远,千里源自跬步”。已经退休的汪教甫如今仍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上,继续坚持他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用心培育着乡村孩子们的成长,用情支撑着大山里的学校运行,为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早日“飞”出大山而默默奉献着……孟智超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朱春友通讯员杜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