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不必追
□肥西 张莉
  国庆期间,送孩子去北方的学校上学。
  上班几年后,孩子忽然有一天说想考研,再回学校读书。我颇有些惊讶与担心,孩子读书时并不勤奋,当年上大学时就说以后再也不想上学了,怎么会突发奇想回去读书?而且都工作几年了,现在去考,能考得上吗?
  担心归担心,心里还是有些欣喜的。家长对孩子的说教,常常会被孩子当成耳边风,只有当他自己认识到想要什么,才会去付诸努力,所以孩子自己开窍最重要。而且年轻就要多尝试,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也算多增长些人生阅历。于是,我坚定地支持她考研。
  确定报考后,她把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备考上,看得苦闷了,也冲我发脾气,说实在看不下去了。去年参加考研的学生们都特别苦,孩子参加考试那几天,我和她爸爸先后感染疫情,只能选择和她隔离,也不敢送她去考场,但是千小心万小心,她还是中招了。
  考试结束后,她告诉我:考试时头脑是昏沉沉的,考场上咳嗽声、擦鼻涕声此起彼伏,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坚持下去,只要还能坚持下去,就胜利了。毕竟是特殊时期,对结果我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只是觉得尝试过就好,努力过就不后悔。但后来出乎意料,孩子笔试成绩很不错,顺利进入复试,再一鼓作气,如愿地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孩子上大学时就在合肥,离家也不远,她老是说没有上大学的感觉。于是,这次读研的学校选择了千里之外的北方,那也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她很是兴奋和期待。
  送她去学校报到的那天,是个好天气,秋高气爽,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陆陆续续到校,有许多学生志愿者在帮忙引导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办好手续,我和她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在一个教官的带领下去宿舍。宿舍在14楼,四个人一间,非常干净整洁,学校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除配备了书桌和储物柜,还统一配发了床上用品和洗漱用具。孩子是第一个到宿舍的,正收拾着,来了一位舍友,天津的小姑娘,个子不高、娇娇小小,话语间却有种豪气,一问才知道老家是东北那疙瘩的。
  帮着孩子简单地拾掇了一下,将东西归好类,交代了几句,我说那我走了。孩子送我下楼,我们在校园的大门前拍了张相片。我走出大门,冲她挥挥手让她回去,看着她转身往校园深处走去,孤零零的身影披着落日的红霞。
  忽然有一个相似的画面就浮上脑海。孩子大学毕业前,在蚌埠实习了近一年,其实离家不过100多公里,坐高铁一个小时就到了。但那是她第一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种种不适应让她只要一赶上休长假便急匆匆地往家跑。返程时,送她去火车站,看着她瘦瘦高高的身影背着大大的书包、拖着沉沉的行李箱往进站口走,有些孤单和落寞,那时的场景和今天,何其相似。
  实习期间,我和她爸爸曾去蚌埠看她,晚上,宿舍就在咫尺之遥她却非要和我们一起住在宾馆里,只为了可以多黏糊一会。我们离开时,她很不开心,抱怨着我们为什么要急着回家,说火车发车时间还早得很。候车时,收到她的短信:麻麻,我好想和你们一起回家。那一刻,我湿润了眼眶。
  孩子上班后,我会陪着她去学车、考驾照;陪着她去参加省、市的各类比赛;陪着她去看演出、观画展,鼓励她多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爱好;也会和她一起去外地游玩、吃当地小吃,享受生活的美好与快乐。我不愿错过她人生中的每个重要时刻,分享着她的快乐,也共鸣着她的忧伤。但我知道,我其实是在做着一种准备,曾经怀抱中那个柔弱可爱的小天使,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我要做的,是准备着渐渐退出她的世界。在孩子逐渐成熟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要慢慢学会适应,慢慢地再完成一次角色的转变,由引导者和决策者变成观望者和支持者。
  孩子送我出校门时,话语明显地比刚进校园时少了,还执意要拉我在门前拍个照片,我捕捉到了她的一丝不舍和对新环境的一点怯意。虽然参加工作后,有了工作经验和生活的阅历,而且这所大学也是她心之所盼,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渴望,但离别的愁绪同样会短暂地涌上心头。我想,她会很快适应她的校园生活,结交许多新的同学和朋友,在这个妈妈曾经生活过的城市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她前进的步伐也会变得更加坚定。
  读过一篇写父母和子女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一面期待着孩子的成长,一面又不肯轻易放手,虽不愿承认,却不得不看着她的背影执着前行。而今,当我再次面对着她的远行,我的心里,竟是难得的平静,我笑着对她说“小神兽”回归了,其实是欣慰于她在人生的道路上又勇敢地迈出一步,有了自己的目标,有了自己的追求。而我更加清楚,即便我不忍,即便我不愿,她都不会停下脚步,正如当年的我们,迫不及待地要离开父母、离开家,只因未知的世界让我翘首企盼、前路的风景让我心驰神往。我甚至没有想过父母的不舍,也很少顾及他们的感受。
  孩子的又一次远行,用她的背影告诉我:不必追。而我也只能用目光凝视着她的背影,默默地说声:我们,一直都会在你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