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低价开出数码产品、物超所值、抢到就是赚到……快递量激增和盲盒经济的结合下,快递滞留件盲盒这种新产品可谓兼具了开盲盒的刺激感和“博一博单车变摩托”的诱惑力。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快递滞留件盲盒套路多,消费者上当容易捡漏难。(12月4日《工人日报》)
所谓的快递滞留件盲盒,就是将因地址不详、电话停机等原因未能成功派送的快递,打包成盲盒进行销售。这种产品结合了当前火热的盲盒经济和快递量激增的状况,以其独特的形式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然而,在这一片热闹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套路。
首先,快递滞留件盲盒的来源不明。部分商家宣称自己所售盲盒均为他人未能成功收件的快递,但事实上,这些快递是否为他人所购,我们无从得知。江苏省消保委指出,如果商家售卖的确实是他人的快递滞留件,这种行为已涉嫌违法。
其次,快递滞留件盲盒的质量难以保证。盲盒内物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无法提前了解具体内容,一旦购买,只能听天由命。而据消费者反馈,部分快递滞留件盲盒内的物品并非如商家所言的“物超所值”和“抢到就是赚到”,甚至有的商品已损坏或过期,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商家利用消费者追求刺激的心理,大肆宣扬低价开出数码产品等诱人场景,让消费者产生捡漏的心理,事实上消费者上当的概率远大于捡漏。当消费者拆开盲盒发现并非心仪的商品,往往为时已晚,商家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再者,快递滞留件盲盒的销售模式助长了市场上的不正之风。一些商家为追求利润,不惜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甚至通过篡改商品信息来误导消费者;部分商家通过这种方式清空库存,降低自身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对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遏制,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因此,对于这种快递滞留件盲盒的乱象,相关各方不能再视而不见,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整治。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快递滞留件盲盒市场的监管,规范商家经营行为。对于故意隐瞒快递真实情况、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电商平台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严格把关入驻商家,防止劣质商品和虚假宣传泛滥。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理性看待盲盒,不要盲目追求低价和刺激,避免上当受骗。
说到底,快递滞留件盲盒虽然巧妙地结合了盲盒经济和快递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其中暗藏的套路却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只有政府、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让其回归健康发展轨道,让盲盒经济真正惠及消费者。张忠德/文朱慧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