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近日召开全国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指出,要善于把现有的服务资源、设施场地、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充分利用起来,不能简单地大规模新建老年食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老年助餐服务。(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如何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引发关注。为此,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1部门今年10月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计划到2025年年底,全国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
民政部此次会议除了通报各地贯彻落实上述方案进展情况,还提出“老年助餐服务不能简单地大规模新建老年食堂”等观点。显然,这个观点提出很及时,也很有必要。因为在落实方案、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中,不排除个别地方为了显示“重视”、彰显政绩,将大规模新建老年食堂作为落实该方案的抓手。
假如将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搞成新建“老年大饭店”,就变成了新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此举不但劳财伤民,对老年人来说也很难享受经济实惠。所以,民政部此次指出“不能简单地大规模新建老年食堂”,对各地打了一剂“预防针”,防止“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在某些地方走样变形。
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不宜大规模新建老年食堂,而是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街道、社区等现有硬件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场所。这既有利于提升老年助餐服务发展效率,也能降低成本,为饭菜价格经济实惠创造有利条件。
对于老年人而言,老年助餐服务最大优势是:就餐方便、干净卫生、味道可口、经济实惠。至于老年食堂是否“高大上”,则不是老年人关心的问题。甚至,有老年人会对规模较大、装修豪华的老年食堂持反感态度,认为这是打着老年食堂的幌子,搞形象工程。
所以,各地建老年食堂,不能一味求规模、上档次,而是离老年人越近越好,越经济实惠越好。大多数老年人生活依靠退休金或养老金,加之勤俭节约的习惯,未必喜欢“老年大饭店”之类的高档服务。再说,老年食堂适合建在社区,一般社区无法支持大规模新建老年食堂。
为防止某些地方简单地大规模新建老年食堂,是否有必要为老年食堂专门制定指导标准,值得思考。例如,建议省级以上政府部门指导各地根据社区老年人口规模、老年人口增长趋势等,利用现有场所,来建设“精而美”的老年食堂,防止老年食堂建设规模超标造成浪费。
简而言之,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就是要利用现有资源,做好服务,把控规模,而不是大把砸钱新建上档次的“老年大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