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多所高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不为部分研究生提供住宿。例如,厦门大学在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被录取为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硕士研究生除外),学校不予安排住宿。(12月10日中国新闻网)
高校为大学生安排住宿是一种常态性措施,以至于大学生不在校内住成了一种例外。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在校内集中住宿,甚至会出台校规进行“强制要求”。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将学生留在校内,能产生更多经济效益,学校食堂、商铺及其他配套产业能有稳定的客源支撑。
不过,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难以满足所有学生校内住宿需要。加之部分学生在外住宿的需求日益增多,多所高校因住宿资源紧张而决定不再给部分研究生提供住宿。这既是现实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也是顺应形势的必要趋势,无形中契合了“放手教育”的教育理念。
在校内住宿和在校外住宿有很多区别,对学生的锻炼作用也不尽相同。校外住宿更强调独立性和自主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价值更高。校外住宿的大学生除了要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还要为自己的安全负责。在校内住宿,学校承担大量的管理责任,例如需要加强对学生宿舍和公寓安全保卫工作的业务指导、培训、监督和检查,加强巡逻,深入排查安全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等。
从教育规律和要求看,高校的管理与初高中阶段应当有所区别。初高中阶段寄宿制管理,更多是基于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定责任。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完全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大学阶段又是进入社会的过渡时期,让大学生在外住宿风险较低,再加上硕士阶段的学生已可以恋爱结婚,在校外住宿更能满足个性化需要。
高校不安排住宿,也是一种放手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有利。当然,放手并非放任不管。根据教育部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有关要求,应逐一登记,详细记录在外居住的情况,比如住所类型、房屋详细地址、联系方式等,切实加强学生校外住宿的管理,不给管理工作留下空白点。
前度郎/文刘志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