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郭昊在六安市舒城县汤池镇进行无人机航拍。新华社资料图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举行了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中心揭牌仪式。仪式上,多位该领域的行业专家受聘担任“客座教授”,其中一张年轻的面孔引起关注。这位年轻人,就是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20级本科生郭昊。
听闻这个消息,很多人会感到惊讶,为何一名在校大学生可以获聘“客座教授”?
是学生,也是“领军人物” 要知道,成为高校的客座教授并不容易。虽然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各高校要求也不尽相同,但都需要有“硬实力”背书——可以是教授,也可以是名人、官员、企业家、发明人等,是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在某一行业掌握一定话语权。
虽然知名教育专家熊丙奇说“要客观看待”,“客座教授”只是大学丰富教师队伍的方式,一些知名演员、体育明星甚至网红都曾获聘“客座教授”。但用常规思维来看,刚读大四的郭昊显然还是“稚嫩”了,是不够格的。
但为什么他还能“破格”获得这样一纸聘书?这要从郭昊本人的“成绩单”说起。
如果你关注安徽,关注短视频,也许看过云雾缭绕的《清晨宏村》、层峦叠嶂的《千里江山图》……这些绝美的安徽风光短视频,正是出自郭昊之手。
这个来自六安舒城的“00后”,从高中时看过《航拍中国》纪录片后,便对航拍“一见钟情”。2020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后,他便带着小飞机,从青青校园走向安徽山徽山川,拍摄了诸多精彩作品。
这些作品既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也有他学习生活的城市面貌,还有安徽各地的大美风光。他还在芜湖、黟县、舒城三地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短短几年下来,已经创作了短视频1200余条,多部作品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转载,全网累计播放量突破80亿。
一时间,郭昊成为了火爆全网的视频博主,流量“出圈”。讲好安徽故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也让他获得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安徽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
韩愈在《师说》写道:“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在航拍领域的“一技之长”,或许就是他能获聘“客座教授”的“资本”。
是“破格”,也是魄力 在校大学生获聘“客座教授”,放眼全国都十分罕见。对安徽教育界来说,这次尝试与突破,其意义十分显著。
在其中,我们看到一所大学对青年人才的渴求。“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背后,是大学教育正在发生的变化——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培养,,让学生提升能力以在进入社会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也为当地重要产业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如今,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是社会经济领域,教育领域也承担着重要使命。从古至今,教育界的“破格”早已屡见不鲜。钱锺书报考清华大学,数学只考了15分,时任校长罗家伦先生特准其入学。而当年,罗家伦先生也是被胡适先生力排众议“破格”录取到北大,才有机会成为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打破常规,聘任一名在校大学生为“客座教授”是一种“破格”,更是一种魄力。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时代呼唤更多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要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离不开青年人才的创新与努力。安徽也为青年人才们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氛围。就拿郭昊来说,他的三个工作室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样的“双向奔赴”让更多安徽故事被发现、被讲述。
当下的中国,需要更多像郭昊这样的青年讲述者,他们用全新的视角、崭新的理念去发现身边的真、善、美,才有了更多安徽故事、中国故事被传播,被认可。
你看,郭昊的作品中,《夕阳下的篮球少年》被时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点赞转发;《清晨宏村》视频被人民日报国际官方账号全平台转载,获共青团中央点名表扬;《塔川秋色》《千里江山图》作为文旅部对港澳台地区推广安徽的作品向外推广;《千里江山图》入选双语中国风宣传片向全球展播……
未来,还有更多“郭昊们”期待被看见。所以,我们既要为郭昊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更要为这次“破格”聘用的勇气点赞。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通讯员朱晓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