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全国多地迎来降雪。按惯例,下雪了,媒体都要探访菜价是不是上涨了、保供情况如何,但今年与往年相比——菜价跌了。不少网民直言:“买了50斤萝卜来腌萝卜干,才花了10块钱”“几毛钱一斤的白菜,真的是‘白菜价’”……
触底菜价的背后
前段时间,北方地区白菜、萝卜、土豆等应季蔬菜大量上市,丰收的喜悦尚在,田间菜农却先感受到了阵阵“寒意”。通过各地农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可以观察到,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多地,大白菜、芹菜、萝卜、大葱等各种蔬菜低价贱卖,甚至滞留在菜地中无人采收。
今冬蔬菜为何大降价?主要原因是产量增加,供过于求。
2022年冬季蔬菜价格相对较好,菜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整体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再加上今年秋冬气温偏高,利于北方蔬菜生长,且入冬后气温没有明显下降,使北方菜上市周期延长,与陆续上市的南方菜迎头相撞,以致短期内蔬菜市场供给量大增。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夏季华北地区遭受洪涝灾害,不少农民为了降低损失,临时补种易种植、好管理的白菜、萝卜等,也使得华北一带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导致供过于求。
当然,菜价不可能一直走低。眼下,北方露地蔬菜逐步退市,市场供给转向南方蔬菜和北方设施蔬菜,随着种植、运输的成本增加,菜价将逐步回升。即将到来的元旦和春节,也会进一步抬高蔬菜消费需求,带动菜价上涨。
12月17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上大白菜每斤的最低价已经涨至0.45元。销售末端的“风吹草动”,将快速传导至生产链各环节,调动各方主体特别是菜农适时调整下一茬的蔬菜生产,推动菜价恢复正常。
这是一道民生必答题
据统计,我国蔬菜年产量约8亿吨,相当于1亿多头大象的重量,人均日消费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品种丰富多样。
农产品价格过低或者过高的情况,在过往也曾经出现过。就今年来看,大闸蟹“跳水”、猪价“腰斩”等农产品价格波动也曾引发广泛关注。就猪肉价格下跌的原因来看,也是供大于求。当然,市场的微妙变化,并非仅受单一产量因素的影响,往往还受消费习惯、市场预期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以大白菜为例,在现代交通物流和成熟种植技术的加持下,消费者可以一年四季随吃随买,冬储白菜的市场需求大大降低,人们消费观念也更加理性。再来看猪肉,如今,除了猪肉,牛羊肉、鸡鸭鱼等也广受市场欢迎,折射出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此外,近年来农产品受到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价格走向愈发难以预测。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结合的行业,相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价格更容易出现较大幅度的周期性波动,是市场风险较大的行业。菜价涨涨跌跌是市场规律的体现,“无形之手”指挥着农户种植和商户采购。不过,也要防止出现极端价格情况从而引发卖难或断供。
“菜篮子”是基础民生,太贵了伤民,太贱了伤农,蔬菜保供稳价是道必答题。让消费者吃得上、买得起,农民有收益、能稳住,是一项长期任务。
没有不可逾越的寒潮
从媒体的调查中不难发现,一边是难以卖出的白菜,另一边,部分超市“霜打菜”销量却大增200%。
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值得深思。在今年大闸蟹“跳水”大环境下,阳澄湖、洪泽湖大闸蟹价格波动不大,正是因其质量、品牌两手都硬。
据报道,农业农村部近日对当前蔬菜产销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压紧压实责任,引导有序生产,切实加强“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加强产销对接,保障菜农收益。
没有一个寒潮不可逾越,我们期待各方迅速行动起来,和菜农一起扛过这股“寒流”,共迎春暖花开。 据“安徽时评”微信公众号 何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