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以科研院校或医院研制为宣传点的日化品受到消费者喜爱。这类宣传可信吗?近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文称,经调查,“萃芝堂保湿止痒乳”宣称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制并不属实,且该商品于去年4月就已被注销。(12月20日《中国消费者报》)
日化品宣称由全国知名医院研发,可以大幅提升产品知名度。民众普遍高度信任知名医院的技术水平与研发能力,听说一款产品由知名医院研发,极易产生尽快买来一试的消费冲动。更何况产品单价不高,就算吃些小亏也无关紧要。受这些因素影响,产品一旦傍上医院的大名,不仅容易受到追捧,而且具有变成“网红”产品的潜质。
药用乳膏属医疗产品,不排除有医院参与研发。事实上,确有不少医院推出过药用乳膏等产品,并且由于效果较好而广受民众欢迎,以至于代购院内制剂成为一股风潮。但这类产品与日化品是两码事,二者决不能搞混。尤其是,别看这两类产品名称上可能都带有一个“乳”字,但性质完全不同。作为日化品的“萃芝堂保湿止痒乳”,不仅没有宣传所标榜的效果,而且一旦随意当作药品使用,可能因含有不明成分而导致其它危害。对此,消费者要有清醒认识,谨防掉进混淆式宣传和“傍医”宣传的坑里。
日化品“傍医”之所以容易在网上出现,与商品网售渠道的一些特点有很大关系。发布“种草”视频制造流量,然后大肆直播卖货,可以短时间内销售大量产品,这种“短平快”的销售方式,让消费者没有“货比三家”的时间,更让监管难以快速反应。此外,网售属于点对点销售,没有实体店等中间环节,监管难度更大。对此,无论网售平台还是监管部门,都需及时更新监督方式、提高监督效率。
医院主动维权,也能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傍医”现象有多种表现形式,除了商品“傍医”,还有小医院或诊所傍大医院的名气,以至于“协和”“同济”等品牌被滥用现象十分严重。对于这类“傍医”现象,相关医院成功维权的案例很少。这与维权成本高、医院觉得维权不划算有很大关系。对此,医院要有“侵权必维权”的较真劲,相关部门也要为医院维权提供协助,让“知名医院研发”等虚假宣传付出更大代价。
已被注销的一款日化品,摇身变成网红产品,除了说明虚假宣传的胆子更大之外,也是对消费者辨识能力和监督能力的一次挑衅。让日化品以真面目示人,不佯装成医用产品或冒充由医院研发,让被注销产品从市场上完全消失,不再换“马甲”坑骗消费者,不仅是出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更是筑牢民众健康防线和维护正常市场秩序的需要。 罗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