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网红大V煽“谣风”,岂止是“凉凉”

  新华社徐骏/图 

  12月22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将严厉打击网红大V造谣传谣等乱象。雷霆出击,效果鲜明。12月23日最新消息,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以来,甘肃警方严厉打击与地震有关的谣言,对严重扰乱公共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行为依法处置,共依法行政处罚造谣者11人、批评教育105人。这一回,“反谣”出手之快,大快人心!网络谣言野蛮生长,如果不“急刹车”,就会污染网络空间。
  一
  事实上,“喊打”网络谣言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些年,网信部门“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密集开展,严惩自媒体自编自导、无底线蹭流量、散布虚假信息等行为,剑指网络谣言等各类乱象。今年4月至7月,全国公安机关已侦办网络谣言类案件4800余起,依法查处造谣传谣人员6300余名,依法关停违法违规账号3.4万个。
  猛药去疴,疗效自然是好的。但是,谣言年年打,“谣风”吹不尽。客观上看,这与自媒体业态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我国网民超过10亿,堪称超大规模。10亿多用户,10亿多张“嘴”,“人多嘴杂”“人多难管”真实存在。但这并不是可以容忍谣言存在的理由。
  在散布谣言的阵营中,不乏粉丝量上百万的网红大V。有的网红大V为了蹭流量、升热度,热衷于无中生有、捏造炮制,或者是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谣言的“野火”总能燃起“熊熊大火”,在于其本身迎合了网友的猎奇眼光、同情心理、娱乐期待等,从众心理叠加网红大V的推波助澜,就足以在网络世界里卷起一阵“龙卷风”,对社会秩序造成危害。
  谣言满天飞,辟谣跑断腿。网络谣言甚嚣尘上,只有打向“七寸”,才能扼住煽“谣风”者的咽喉,让造谣者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二
  说白了,网络谣言禁不住、打不绝,根子在有利可图。粉丝意味着流量,流量能够带来收益。吸粉后,一些主播通过直播带货、PK打赏等盈利,乃惯用套路。通过造谣牟利,名不正、言不顺,可耻!网红大V等具有较强的网络影响力,共同营造一个没有虚假、没有欺骗的网络家园,网红“大喇叭”当守规矩。
  这次公安部门使出“杀手锏”,对那些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造热点”“蹭热点”“带节奏”的网红大V,以及借机进行造谣引流牟利的网络水军团伙,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打击措施,打出“警示+禁言+封号”组合拳,让造谣者知敬畏、有尺度。除此之外,还建立违法账号“黑名单”制度。对那些越红线、踩雷区者实施严格的退出机制,并限制造谣传谣劣迹人员从事内容生产行业。传谣造谣,岂止是“凉凉”,直接“歇菜”。
  果断“拉黑”,一票否决,限制从业,抬高造谣代价,震慑意义不言而喻。这也让那些钻空子者不敢轻易“试水”。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自媒体兴起以来,靠制造、散布谣言做大,虽然可能会“红极一时”,但注定“短命”,没有市场。
  网红大V具有较强的网络影响力,应当发挥正向作用,从言论发布到意见表态,都应当坚守“实”的底线,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只有这样,才能对得住粉丝,才能真正走向“长红”。
  三
  净化网络空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除了法律“治谣”外,提升综合“反谣”能力,值得探讨。如何“反谣”?科技是第一利器。谣言再逼真,有时候在科技面前还会“露马脚”。
  前不久,美国AI判定美登月造假的消息在网络传播,引发人们讨论。对事件本身我们不做评价,但背后的人工智能分析技术给出了方向——数据对比分析,或能得出照片真伪结论,给P图造假等行为“打智能耳光”,可探索。
  大数据打假,不无可能。还可通过图片识别、视频判断,消息来源检索、分析等,让谣言不攻自破。
  挤压谣言滋生蔓延空间,平台当担起责任来,不可作壁上观。尽管各类平台、网站不断加大打击谣言力度,但谣言不绝,就说明还有缝隙可钻。平台只有跟造谣者“做对”,与传谣者“势不两立”,对那些违规账号顶格处罚,对造谣者“零容忍”,才能形成遏制谣言的合力。
  谣言当止于智者。一些低级谣言之所以能像病毒一样传播,就在于一些“吃瓜”网民不怕事大,轻易相信,不假思索就转发,无意中当了谣言的助推手。因此,规模庞大的这届网民,也当练就一双“识谣”的慧眼,谨防谣言钻空子。
  网络谣言不论如何治,斩断造谣者的“黑手”才是硬道理。依法严打网红大V造谣传谣等乱象,是时候重拳出击了。
  互联网风起劲正足,自媒体共享产业红利,成就了很多人的梦想。想当网红,当“红”之有道。只有加强自律,转“流量为王”为内容为王、事实为本,互联网红利才会越品越甜,网红才能走向“长红”。据“安徽时评”微信公众号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