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
推广“先检后医”离不开特定条件
  日前,重庆市民周先生在社交平台分享就医经历时提出疑问:如果患者诉求只是做检查,医院能否让患者直接做,而非先挂门诊号,等医生开单后才能做?也有网友在留言中“晒”出了自己的检查经历,表示有的医院检查程序确实繁琐,应该提高检查效率,实行“先检后医”。不过,有医务工作者称,患者不一定能对自己要做的检查项目作出准确判断,先就诊更能对症检查。(1月1日《工人日报》)
  不得不说,当前“先检后医”广受关注,与前段时间呼吸道感染在多地集中暴发有关。面对这种集中感染,为疏通诊疗流程,多地医院采取了“先检后医”的优化举措。由于此举在分流患者和缩短候诊时间方面作用明显,不少人认为应考虑在更广泛的领域推广“先检后医”。
  患者希望减少就医梗阻的诉求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到,当前多地针对呼吸道感染检测推出的“先检后医”举措具有特殊性。呼吸道感染的检测目的相对单一,具有比较强的统一性。但这并不适用于很多成因机制比较复杂的疾病。
  比如,当扎堆出现的患者所患疾病类型较多,既涉及呼吸系统疾病,又涉及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疾病,检查和诊疗没有同一性,找不到可以合并的同类项,“先检后医”就难以实施。
  过去,有医院探索推广“先检后医”,也有医院尝试开设检验门诊,但不管是哪种模式,“先检后医”只能做患者必须做的检查,比如给糖尿病患者测血糖、给心脏疾病患者做心电图等。检查是诊疗的一部分。这就好比医在药之前,药为医服务,要确保先诊后方、先方后药的诊疗顺序一样。做胃镜和拍X光片等有创性检查,更要严格按照适应症行事,不应该绕过诊疗。
  事实证明,在不具备特定条件的情况下推广“先检后医”,反而会导致浪费,让事情变得麻烦。比如,给心脏疾病患者先做心电图通常不会出错,但常规心电图或许无法满足诊疗需求,当病情复杂时,医生或许还得重做多导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导致患者重复做检查。再如,同样是抽血化验,若没有经过医生的诊疗,可能导致化验内容缺乏最关键的一项,不得不重新抽血。患者自行检查会不会影响诊疗质量,产生不良后果由谁担责等,这些都是问题。
  由此看来,当出现大量病情相似患者,且这些患者需要做同一项检查时,“先检后医”可以作为应急手段来运用。在平时诊疗中,或许也存在一些探索的空间。比如,可借鉴目前多地推出的急诊分级模式,当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患者时,在分级中增加一个“先检后医”级别,从而安排部分患者先做确实需要做的检查。但这也只能作为特定条件下的应急手段,并不适合作为普遍推广的举措。
  总之,在特定条件下,“先检后医”确实可以优化诊疗流程,但也必须由医务人员有序推进,而不能任由患者自己决定,这样才能在为患者省力省钱的同时,保证就医安全。□罗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