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广州年过六旬的梁伯反映,百信广场厕所标识为英文和图案,他误进女厕被指责非礼,“我是耕田的,哪里懂这个?”清洁阿姨表示,不止一人对标识迷茫。商场回应,将优化整改。(1月3日澎湃新闻)
此事冲上热搜,很多网友表示:“我一个年轻人,进公厕都还要认认真真地看清楚图标才敢进。一直想不明白,写个男和女字在门口有那么难吗?”“很多厕所都是不写男女,很多时候反而有英文,为啥呢?”
这确实是令人“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的一个问题。跑错厕所的人不是一个两个,甚至有人上厕所都有了“后遗症”:不管多急,都要仔细观察洗手间的标志。就像网民所说,“公共厕所能高级到哪去?公共厕所最大问题是保持卫生,而不是搞艺术展览。”
不要小看公共厕所,它是展示一座城市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就能看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有媒体曾做了一个《公厕“体检”报告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白天标识不统一,晚上找着挺费劲。公厕标识乱象十多年改进不大,不知相关部门是否尴尬?
事实上,根据《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DG/TJ08-401-2007),公共厕所标志主要分为公共厕所标志(门楣)和公共厕所导向标志两种,用黑色的人形图案做标志,男厕所符号为一站立男子,女厕所符号为一穿裙子站立女子。除了用简单明了的图形表明含义外,还辅以中英文双语翻译,应该说不识字或识字都能看明白。
但是,一些公厕只有符号,没有文字,或仅用“Men”“Women”“Male”“Female”等标识,还有的居然用“京剧脸谱”、男女“草帽”、象形文字等图案来标识,就难住了一部分人。
公厕可以有艺术审美,但识别和指示方向是公共标识最基本的功能,标识的规范应以“认”为先,而不能“标而不识”。
公共设施标识规范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但仍有一些城市管理工作呈分散状态。旅游厕所归旅游部门管理,公共厕所设在大街上的归环卫部门管理,剩下的设在哪里,就归哪个单位负责管理。这种管理职责的分散,使得公厕标识规范工作被强行拆分而造成混乱。
进一步说,公厕的乱象还不只是标识的问题。某景区厕所蹲坑上,竟安装了秋千;某景区男厕安装全景落地窗;某景区不在景区外设厕所,市民想进景区内上厕所被要求购买55元门票;某地移动公厕一次收费10元,还设倒计时;老人在公厕找扶手就像开盲盒;男女公厕设计面积比例不合理……
“小厕所、大民生”。有些地区的厕改成绩很“亮眼”,厕改成效却很“扎眼”,越改越让人束手无“厕”。公厕是城市对外形象的一个窗口,但不能看起来有文化,用起来挺迷茫。城市管理要有共情思维,可以用绣花功夫,要“面子”但不能掉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