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宋末诗人翁森写尽冬日读书之快。也是啊,自然轮回,秋去冬来,寒意无法抵挡,此刻,户外活动剧减,于是,便有了“读经宜冬,其神专也”。大段时光用于读书,也是一种抵御风寒的消遣方式。拿出收藏许久、想读而又没有空闲读、通过各式各样途径淘来的书籍,与仰慕已久的大家们面对面,倾听高人的心灵之声,有着无限的快意。
如果要说哪位是冬读“高手”,宋人陆游当可“拔得头筹”。涉及冬天读书的诗作,陆游至少有20首。那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对此最好的注解。想象中,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陆游在饱览诗书后,不断深入思考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期对后辈有启发。终于,他思如泉涌,挥毫写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冬日环境冷寂,头脑清醒,利于专心读书,读过的每一句话,翻过的每一页书,都会深深印刻在脑海,引发更加广阔深远的思索和遐想。值得一提的是,这首充满哲理的诗,饱含着对儿子的深情教诲,因其深刻的思辨精神流传千载,成为浩瀚诗书中闪亮的一页。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寥寥数句,却富有生活气息。清代大诗人、文学家袁枚把家庭生活中,一方苦读书爱读书,一方由爱生怒的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唐人子兰一首洒脱飘逸的《对雪》——密密无声坠碧空,霏霏有韵舞微风。幽人吟望搜辞处,飘入窗来落砚中——让人联想到万里晴空突然彤云四合,雪花飞舞,情趣盎然。或许,这正是诗人寒夜苦读引发的想象,从另一个侧景诠释冬日读书的“美不胜收”。
在古人眼里,踏雪寻梅和围炉夜读才是冬日的两大雅事。“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行文至此,素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和靖先生似乎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种梅、养梅、品梅、咏梅、诵梅,视梅若妻,诗人像是用不着踏雪寻梅,梅在他的心目中至高无上,无可替代。黄昏之后月上树梢头,正是读书好时候,字里行间的寒夜读书隐约可见。踏雪寻梅,演变成今日网上搜索,点对点找寻。唯有寒夜读书仍考验众多文人雅士的耐心恒心。
冬日读书闲情浓,寒窗孤灯照清心。冬夜苦读当然不是刻意追求什么,而是享受一种闲逸。想当年,就连乾隆皇帝从御书房出来,看见大雪纷纷而下,四下阒然,落雪簌簌,心中顿感无比圣洁宁静,仿佛超然于尘外,脱俗于世间,挥手写下“听雪超尘”这样不可多得的佳句。我等凡人,自不比“皇上老儿”的高大上,难与大师比肩,但寒夜读书,从书中探寻乐趣,于字里行间探究知识的深奥,开拓视野心胸于书外,应是当下可做能做之美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