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读着木心的诗句,仿佛看到了一把横开的插销铜锁正挂在黑漆大门之上,在阳光下泛着黄晕。
锁与门讲究般配。外婆家的堂屋门高大宽阔,门两侧安放着青石雕成的石墩,下方的门轴就落在门墩的圆孔里,门槛上还有一道厚厚的木制道闸。锁门前,先将道闸嵌入两侧石墩的凹槽里,再将两扇门板合拢,门板相合的侧边各安有一个铁门鼻,上挂有粗瓷碗口大小的黑漆铁门环。外出时,外婆便从香烛台上取下那把横开的铜锁,抽出插销,将锁身卡在两只门鼻上,再将插销从门鼻孔中插入,只听“咔嚓”一声脆响,两扇门便被铜锁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在我的乡下老家,大多数人家堂屋门上用的都是铁制的挂锁,随手将两只门环交叉一叠,再将锁环往上一挂,上下用力一合,锁环便紧紧闭上,出门人的心里也落下了一把锁。
离家外出的人们,把看家的重任全托付给了门环上的那把冰冷的锁。阳光在门前挪着步子,光阴在门前静静流淌,锁也在心里默默地数着一分一秒走远的时光。细瞧,冷着脸的锁仿佛时时都在侧耳倾听主人归来的脚步声。在乡风淳朴的乡下,“你锁了人家就懂了”。锁,提醒着来访者,屋内没人;锁告诉邻居们,勿需敲门;锁暗示偷盗者,拒绝入内;锁也告诉自己,坚守才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钥匙和锁永远是一对配合默契的好手。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锁的脾气很倔,锁的情感也很专一,不是属于自己的那一把钥匙,纵是金铸银造,也休想麻痹它的思想,让它轻易松开手脚。而丢失了钥匙的锁,虽然蜕变为一块废铁,但它宁愿孤独终老,也绝不情愿主动松开自己的利牙。
曾见过邻居家丢失钥匙无奈砸锁的场景,先是取来一块坚硬的砖头,朝着锁环猛砸,三下两下,砖头被敲成了碎片,锁身虽划痕道道,可锁始终咬紧牙关不松口。后来,邻居借来了一把铁锤,“哐当哐当”砸了数十下,锁环的头耷拉下来,就像战场上的士兵,顽强抵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才不得不撒手。
也曾见过一位丢失了钥匙的车主,面对关闭的车门车窗,站在一旁束手无策。砸碎窗玻璃打开车门,金钱上的代价太大。万般无奈之际,找来了一位开锁匠,只见开锁匠将一根弯弯曲曲的柔软铁丝塞进锁孔,七绕八绕,只折腾了几分钟,车门便被轻松打开,百元大钞就这样滑进了那人的腰包。原本以为,车锁构造极为复杂,想不到在开锁匠的手下轻易就败下阵来。看来锁也有被迷魂的时候,当类似于钥匙的物件抵达它的内部,它也会判断失误,上了当却浑然不知。由此让我一度对自家门锁的可靠性产生了疑虑。
虽然锁也有失误的时候,但锁依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车加锁,柜加锁,箱加锁,门加锁……加了锁,就是加了个心安;加了锁,就是要提醒别人,这里是个不能擅自闯入的禁区。
闭锁与开锁永远是人们生活中一对相互依偎的矛盾体,用锁的人巴不得世上唯有自己才掌握打开自家锁的秘笈,解锁的人却在想如何轻易获取破解他人锁的密码。
生活在红尘中的人们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穷尽智慧,其本质就是在开锁难易程度上的比拼与较量。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往往就是在锁的一开一合中,时光悄然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