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冬季小心脑血管上“鼓包”


合肥二院介入科专家在做手术。朱沛炎/摄 

  每年秋冬,心脑血管疾病又到了高发期。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虽然名字里有个“瘤”字,但它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由于脑动脉的血管薄弱处长期受到血流冲击形成的“鼓包”,如同自行车内胎老化后鼓出的包块。为什么脑子里的血管会“鼓包”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疼痛科主任殷世武,为您答疑解惑。
  关键词:症状
  头部出现“爆裂样疼痛”

  殷世武表示,颅内动脉瘤形成原因有很多,包括血管结构异常,血管的“弹力”减退;与遗传基因相关;曾经受过脑外伤造成血管壁损伤;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感染性心内膜炎,血管炎和免疫性疾病等。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症状有哪些?首先是疼痛。动脉瘤出血直接出满整个脑表面,有一个很明显的症状就是疼,一生从未有过的疼,部分患者称为“头部爆裂样疼痛”,这种疼痛是没有上限的。
  颈项强直。动脉瘤破裂后可能会出现脖子活动受限,不能低头和抬头了。从而表现为脖子疼痛、僵直。
  眼睑耷拉、视力下降。脑动脉瘤一般好发于颅内大血管分叉的地方,控制眼睑上抬的神经叫作动眼神经,它正好位于颅内大血管分叉的地方。如果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成双影,视野缺损偏盲,可能是动脉瘤在生长或者逐渐地增大,压迫到眼部的相关神经了。
   关键词:风险
  脑动脉瘤破裂致残率高达50%
  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有哪些?殷世武介绍,颅内动脉瘤的最大风险是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出血近期内会出现再出血。它会引起脑血管痉挛收缩,严重情况下会引起脑缺血;如果出血多的话,会形成血肿直接压迫脑组织,造成脑损伤,神经功能障碍。
  每年的秋冬春季交替时,是脑动脉瘤破裂的高发期,因此大家要格外注意。据统计,破裂出血的年发生率约9/10万人口,致死率、致残率分别高达30%~45%和50%,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6小时内再出血率能达到50%~90%。
  关键词:预防
  积极控制风险因素,保持良好心态
  如何预防颅内动脉瘤?殷世武提醒,要积极控制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戒烟戒酒、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适量的锻炼是预防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已确诊的病人,需定期门诊随访、监测病情。殷世武介绍,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主要有:开颅手术从动脉瘤外部到达病变,最后夹闭瘤颈,将动脉瘤隔离在正常血管之外。血管内治疗最通用的方式是针对窄颈动脉瘤的固体弹簧圈栓塞(GDC裸栓),通过股动脉穿刺插管直达动脉瘤内部,然后引导弹簧圈填塞到动脉瘤内部,直至完全填满,并将动脉瘤与正常血管完全隔离,达到同样防止再出血的目的。对宽颈动脉瘤可用支架或球囊辅助等术式,支架早期主要起“脚手架”作用,将弹簧圈拦住防止脱入载瘤动脉,到后期起到血流导向和改变血管曲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