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老年大学送戏进军营。田凯平/摄
随着“60后”加入退休潮,未来,老年大学将迎来一批知识层次较高的老年学员,如何满足这些“新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这对我省老年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四五”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达到430万人左右,占常住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从我省老年教育发展现状看,要完成这一“规定动作”,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
将示范创建延伸至基层,室内室外和教学点三类课堂多位一体,一村一特色课程,非遗、反诈、养生、短视频剪辑都能学……安徽各地老年大学以创建标准示范校为契机,百花齐放各有特色,让上老年大学成为老年人的新时尚。
亳州:智能化让管理效率大提升 建筑面积8060平方米,共设23间教室、12间活动室,以及多功能报告厅、书画展厅等,2018年新建的亳州市老年大学设施完善、功能先进,成为当地老年朋友乐学、乐为的重要阵地。
为更好地服务广大老年学员,学校以新校建设为契机,从规划设计到建成使用,始终紧扣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大势。所有教室都配置多媒体教学系统,开通校园广播系统、门禁监控系统,校区内实现5G无线网络全覆盖。在学校出入口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实行师生“刷脸”进校园。2019年启用了老年大学云服务平台,内容涵盖“网上报名、学校管理、教务管理、招生管理、教师管理、学籍管理、考勤管理”七个体系,老同志从报名到学习全过程进行信息化操作,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近年来,学校构建起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员搭建发挥作用、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结合重要节庆日,组织师生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养老院等,把课堂教学成果向社会实践活动延伸,带动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文化养老中来。2023年,学校专业设置较2018年增加42个、增长467%,班级设置增加141个、增长671%,学员增加5090人次、增长998%。
滁州:校外学院是亮点
对于所教授的课程,每位教师都要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备课笔记,“三无”教师不能进课堂……滁州老年大学建立了一整套教师招聘、教师储备、教师使用和教师管理制度,抓好“老有所教”,在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如果说抓“老有所教”是抓教师队伍建设,那么,抓“老有所学”就是抓学员管理。目前,该校设置了8个系、41个专业、207个班级,在校学员5100多人、13000多人次,学校先后制定《学员守则》《班长职责》《班级微信群管理制度》《学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营造出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面对仅有6700多平方米的校舍,滁州老年大学及时拟定以点带面实施“老有所学”增量发展方案,并获批一所占地26亩的新校园,如今,该校新校区教学综合楼面积达21000平方米,实现了校园园林化、教室专业化、教学智能化的良好办学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在主城区设置了滁州老年大学经济开发区分校、苏滁高新区分校、龙池分校、光荣院分校,将分布在街道社区锻炼固定场所的2700多名老年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校外学院,在引领区域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上再发力、再创新。
六安:下好办学治校这盘“棋” 以“支部+活动”为突破口,优化组织生活;建设新校区,为学员提供更加专业的教学新阵地;建成信息一体化平台,拓展线上报名、选课、交费新渠道……六安老年大学用心、用情、用智,推动示范创建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历时三年建设,2023年春季学期,六安老年大学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60余间专业教室,配备大型多功能报告厅、体育馆等,办学条件全面升级。同时,学校紧抓沪皋对口合作新机遇,与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上海老年大学签订《对口合作备忘录》,交流《学智能应用做智慧长者》等教学教材,建立联络会商与资源共享机制,重点推进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理论研究等项目的共建共享,开启两地三校老年教育对口合作新篇章。
智慧改变生活。六安老年大学聚焦“智慧助老”,依托多媒体教学技术,创建以智慧书画为代表的品牌课堂,动态调整电脑、智能手机、抖音短视频制作等应用课程,助力老年学员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同时,建成信息一体化平台,拓展线上报名、选课、交费新渠道,实现学员依据个人课程时间刷脸进校,享受到了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乐趣和便利。
池州:擦亮“银”字招牌
池州老年学校不断擦亮“银”字招牌,在“银辉”党建品牌的引领下,示范校创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
上好“开学第一课”,打造“15510”微课堂(即课前15分钟“银辉之声”广播站播报学,课间5分钟班级学,课后10分钟银辉书吧自学),池州老年大学将思政教育融入办学治校的全过程。
为深化“银辉”党建品牌效应,学校积极拓展“银辉”系列之校园广播、红色影院、书吧、积分超市和展厅的阵地作用,打造“池”阳金秋校园文化品牌,成立校艺术团和志愿服务队,“厚德、笃学、有为、尚乐”的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与此同时,牵头开展老有所学“银辉”微课堂送教下基层活动,进一步满足了基层老年学员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池州老年学校不断打造艺术精品,《我们上学了》《幸福的源头》《我们再青春》等节目先后登上省、市舞台,并组织学员参加“全民学习周”“悦动池州”等市内大型活动,全方位展示老年学员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为广大老年群体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
长丰:“头雁”引领带动基层 历经30多年的勤耕不辍,长丰县老年大学于2018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校”,2022年再获“省级示范校”称号。
2023年,学校实施校舍更新工程,对前两年移交的3000平方米旧有校舍进行维修改造,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全方位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素质培训的同时,针对太极类班级师资力量老化、弱化现象,合肥北少林武校给与大力支持,并派出得力教师任课,让课程教学“锦上添花”。
不仅如此,学校参照“省级示范校”创建验收工作标准,制定了创建“县级示范校”的相关标准,在全县基层校普遍开展创建活动,目前有60所基层校通过“县级示范校”初评;针对部分镇老年学校班子年龄偏大、领导能力偏弱的现状,及时推广学校建强班子的好做法、好经验;采取从在职教师中选、从社会上聘、从“乡土博士”中挖的办法,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难题。长丰县老年大学充分发挥“省级示范校”的“头雁”引领作用,不断将好经验传授给基层、将好做法传递给乡村。
泗县:“三个课堂”展现学员价值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都是最具吸引力的“法宝”。
泗县老年大学始终坚持“质量立校”办学理念,通过健全人才信息库、引进在职教师和社会能人、组织教学培训等办法,提高教师队伍稳定性和适老教育能力,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课程设置方面,规范第一课堂,除开设文化素养、健康养生、家庭教育等39门课程外,还积极与县内外知名学校、专业机构合作,共同开设了特色课2门、精品课3门、智能技术及远程教育网课3门。丰富第二课堂,建立了与主体课程相应的桑榆之春文体综合艺术团、气功太极表演艺术团等,让学员把学到的本领应用在生活中,将自身的特长展示到社会上。此外,学校还积极拓展第三课堂,成立了“夕阳红”志愿服务队,走入敬老院、儿童福利院送节目、送温暖;走进社区、学校传播文化、关爱青少年,让老年学员充分展现人生价值、提升社会价值。
在抓好自身教学质量提升之外,泗县老年大学不断将全县示范校创建引向深入,截至目前,该县基层老年学校覆盖率已显著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创建热情空前高涨。
蚌埠:“蚌”发精彩“埠”负未来
花鼓灯舞蹈课、民间剪纸课,在蚌埠市龙子湖区老年大学,像这样充满浓厚地域色彩的课程深受学员们的喜爱。
蚌埠市龙子湖区老年大学拥有舞蹈排练室、音乐室、美术书法培训室、多功能室等免费开放场所,根据老年学员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了花鼓灯舞蹈课、民间剪纸课、手机应用、养生保健、瑜伽形体、非洲鼓舞等实用性较强的特色课程。在注重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学校突出教学特色立体化,多角度拓展第二、第三课堂,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教学成果展览、作品交流评比以及主题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并积极参加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春晚、蚌埠市老年春晚、走进社区演出等活动,让银发一族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多元化,与蚌埠医科大学、蚌埠学院共建,利用高校师资优势,开设中医保健、老年慢性病防治等课程。同时,开办“名师论坛”“学员谏言会”等教学活动,提高老年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召开教学工作汇报会、教师班长座谈会,师资建设不断规范。(下转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