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我的2023:悲欣交集
□胡迟
  2023年,于我,是不愿回顾的一年。
  老爸两次住院的兵荒马乱,母亲去世的无措与伤心……猝然消失的一些熟悉和不熟悉的人,让我觉得,2023年,是令我心力交瘁的一年,是落叶纷飞的一年。我不想盘点,怕盘点出来,也是哀音。
  但到了年终,还是依照这几年的惯例,印了微信书。微信书,是我每年的日记本,已经摆满了一个小型收纳箱,想以后老了,可以坐在摇椅上慢慢看。
  翻开来,突然发现,在被生活反复鞭打的间隙,我的2023,仍然记录了不少值得怀念的时光……
  2023年1月1日,我转载了《南方周末》的新年发刊词:“无论拥有幸福的恩赐,还是踯躅前路漫漫,自己,都应努力去成为那最小单位的常识和正义。”天,老爸卧病在床,不肯去医院,服了老乡的中医馆开的中药,刚刚退烧。为了让他能进食,我骚扰了朋友圈,在线求食谱。天南海北的朋友,发来各种家乡美食的做法,有朋友甚至准备做美食快递到家。这些温暖包裹着我,虽然疲惫不堪,但心里不再孤单。
  2023年1月21日,我在朋友圈晒了除夕菜单。老爸刚刚出院,还在服药,菜单主打清淡款,天湖主厨。老爸说,除夕,春联还是要换的。他让我扶着他,在裁好的红纸上,颤悠悠写下:“愿众生永恒幸福,祈世界持久和平。”
  2023年2月14日,我在朋友圈晒礼物:一个猫咪充电按摩腰枕,一盒护眼的叶黄素软糖。腰枕是老公送的,软糖是小姑送的。我说:“中年妇女的节日礼物,浪漫里透着一丝丝心酸。”
  2023年2月23日,去蚌埠采录泗州戏国家级传承人周斌老师,到艺苑巷拍外景。艺苑巷是上世纪80年代泗州戏剧团职工住的地方,当年哼着小曲上下班的年轻人,如今都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很多人也早就搬离了此处。巷子保留了下来,变成当地的文化巷。墙上有介绍泗州戏剧团的文字,绘了几幅泗州戏代表性剧目的戏曲人物墙画。我在朋友圈晒了几张图,评点道:“墙头画不知是谁画的,也有那个年代的味道。那种蓬勃天真,来不及琢磨细节却兴致盎然的样子,是青春的稚嫩、大胆和可爱。”
  2023年2月26日,老爸在病床上遥控组织的“乡村振兴论坛”开幕。老爸病体未愈,被我“软禁”在家,我给他录了一段视频参会。6分多钟的视频,他脱稿演讲,竟然也没咳嗽。视频出现在会场,许多人惊叹不已。他在家,通过手机看着中青年专家一个个登台侃侃而谈,欣慰地笑了。我在朋友圈说:“这次会议,更应该感谢这些积极参与其中的人,是他们费心费力帮老爸圆了梦,一个于世或许有益,或许无补的梦。”
  2023年3月4日,和老爸到老乡享君家做客。享君是插花师,她老公是陶艺师,两个人各开了一个工作室,过着诗情画意+油米柴盐的生活。这一天,是老爸病后第一次出行。天气晴朗,河边的柳条生出茸茸的嫩绿,春天,刚刚敷上第一层色彩。
  2023年3月16日,我在朋友圈记录了在公交站台偶遇的一个画面:“某日公交站台,两个白发老人热烈探讨各种病痛的症状与治疗:颈椎病、飞蚊症、高血压……我旁听了半天,搞明白了人物关系:原来是两个退休多年的老同事意外重逢。车来了,他们一个上车,一个停留在站台,挥手告别。这一别,不知他们能不能再次相见。”
  人生聚散随缘,陪你走过一段或一刻的人,跟你聊过各自生命里悲欢的人,也是早晚都要挥手告别的人。而我理想的美好世界莫过于此:那些长长短短交集过的人,彼此都能成为对方回忆里的甜。
  2023年3月28日,我的生日。部门同事偷偷准备了花和蛋糕,一个闺蜜准备了礼物,在照顾自己老妈睡午觉后,急火流星地赶到我单位。她们都想给我一个惊喜。偏偏那天上午我在某单位开会到中午,还留下来吃了工作餐(知道是我生日,有心的会议方订了一大碗长寿面)。回到单位,闺蜜等不及已经走了。同事看见我,说一中午都在翘首以盼,怕我不回单位了。
  虽然年过半百后,对于过生日这件事,已经不再憧憬,但对于这些心意,却更加珍惜。傍晚,天湖订的小甜品也在我下班回家的前一刻到达。
  那天,我的朋友圈色彩缤纷,我写了这样一句话:“今天甜度超标,妥妥迈向幸福肥的康庄大道。谢谢赠予我无限甜蜜的亲朋好友。岁月流逝,所遇皆美好。”
  2023年3月30日,应邀去蚌埠医学院看一场演出,90后担纲主角的卫调花鼓戏《窦娥冤》,这是一出移植的大戏。本来我对这一场票友演出是不抱期待的,但没有想到,演出效果很惊艳。编导及主演连俊杰是一个从小痴迷戏曲的90后,父母觉得他的痴迷是不务正业,他迫于压力报考了医学院,也顺顺当当毕业了。但热爱是有感染力的,他把医学院和戏曲奇妙地联接了,在学校成立了“青年卫调花鼓戏剧院”。学校团委的正副书记都成了他的御用演员。他们的演出,不是在学校小礼堂,而是在蚌埠市大剧院。观众席上,满满当当的00后。演出过程中,观众很投入,像老戏迷一样,该鼓掌时鼓掌,该喝彩时喝彩。那天,我在朋友圈由衷感叹:“一个小众剧种,一个蚌埠医学院的90后,一批00后热情粉丝,令我刷新了对于校园传承基地的认知。每一种艺术,都在等待它的有缘人。”
  2023年4月29日,度过脑梗危险期的老爸从安医出院,转入中医附院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和老妈住在一栋楼。老妈在9楼,他在11楼。老爸坐着轮椅去看老妈,握着她的手,跟我说:“当年,她18岁,我23岁。我生病住院第一次见到她,她是护士。这一晃,就是70多年。我们都老了,没想到,又在医院聚了。”
  老爸在医院治疗了3个月,每天上午针灸和康复训练,下午就去老妈病房陪她坐一坐。老妈懵懂地看着老爸,有时认得,有时不认得。老妈去世后,老爸回忆起这三个月,觉得很庆幸,因为他陪伴了老妈最后的时光。
  2023年5月份,参加了黄梅戏当代发展高峰论坛。大咖云集,我作为戏曲的圈外人,上台说了一个富家子弟和山野女子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结尾,我说,如果这个山野女子名叫黄梅戏,如果这个富家子弟就是我们的大牌编剧、作曲和导演,我希望,我们不要用我们自以为是的美好堆砌在她身上,从而淹没了她最初打动我们的那个特质。
  2023年6月份,参加了徽剧传承发展研讨会。与汪育殊老师同车返回,聊了一路。顺嘴问他,徽京剧院如今随时能上台演出的大戏有哪些?他想了一下,说除了一些折子戏,大戏主要有四部:《惊魂记》《刘铭传》《徽班传奇》和青春版的《白蛇传》。
  三部新编戏,一部传统戏,活在舞台上的徽剧大戏确实有点少。
  回家后,我在朋友圈感慨:“徽京剧院前辈们的代表作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吗?故宫博物院尚存的清廷‘升平署’一库房徽剧剧本能陆续重现舞台吗?近20年的非遗保护,与时间赛跑,就为了让经典能重现,并不断再现。但那些曾经的经典,或变成褪色的影像,或变成回忆的文字。我作为一个非遗保护工作者,有点汗颜。查清家史,盘活家底……道阻且长,我辈仍需努力!”
  2023年9月1日,母亲去世的第三天。我找到老妈1979年写的一篇文章《关于创建中国新医学的若干思考》,这是她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思考。许多朋友看了,说很有前瞻性。我从小到大,几乎没见过老妈的任何文字。她在我的记忆里,就是医院里兢兢业业的护士长、厨房里客厅里忙碌且唠叨的老妈。她像很多中国女人一样,想尽办法顾全所有人,把自己的光芒淹没于琐碎的日常。
  失去她的日子里,我拼命找寻她散落在岁月里的碎片,制作了一本《老妈的时光留影》。开篇,是她的一张照片。那天,翻遍家里照相簿,几乎找不到她的单人照,大部分是合影。这张单人照,是她和老爸到黄山旅游时,随意拍的一张,通过抠图技术变成一张遗照。照片里的她,微笑着看着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的我们。
  我在这张照片上方,给她写了一行字:“天上的你,好好爱自己!”我希望,挣脱尘世的枷锁后,她进入了真正的自由之境,无所挂碍,无所羁绊。
  2023年10月,我感冒后失声,见证了手针的神奇。
  2023年11月,我在朋友圈里送别了一个人,他是绩溪老乡曹武根老人——手龙舞国家级传承人。
  2023年12月6日,在南京的非遗研讨会上,周和平部长细说非遗保护的往事:非遗普查、名录建设、传承人评审、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近20年的保护历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敲开时间的土,过往岁月里的一些引领者和同行者浮出海面。这个下午,我开始有点想念。
  2023年,调研、交流、读书、码字……依然是我的日常。蛮有趣的,是这一年和天湖两次同框,一次是《安徽散文》杂志,一次是《绿学·从原点到未来》的论文集。参与撰写的《安徽文化读本》前几天也正式出版了。
  也许是因为一直在追看胡跃华每日一更的《胡适书屋筹备日记》,某日,做了一个关于胡适的梦。梦见胡适在演讲,他说,我们不要惧怕自己只是过程里的人,等不到那个好的结果。你只需要为值得的事努力。
  醒来后,我想起这句话的出处。1932年6月27日,北大毕业典礼上,胡适先生在演讲的结尾说:“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