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安徽在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都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来,通过修复保护等一系列举措,合肥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就在20多天前,素有“鸟界国宝”“鸟类大熊猫”之称的东方白鹳来到这里休憩觅食。据悉,每年入冬都会有大量候鸟落脚此处补给或越冬,截至2023年12月,已调查到新增鸟类127种。
“从10月下旬到11月初,冬候鸟大量迁徙,我们提前对鸟类保护区的枯荷等植物残体进行收割,保留挺水植物、陆生植物,作为候鸟的栖息地。10月中下旬,禁止游客进入鸟类保护区,为前来过冬的候鸟打造一个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告诉记者,每年入冬都会有大量候鸟落脚补给或越冬。截至目前,有很多候鸟在湿地嬉戏、栖息,如红嘴鸥、东方白鹳、黄胸鹀、青头潜鸭、小天鹅等。到2023年12月,已经调查到维管植物种类385种,新增54种;鸟类190种,新增127种,十八联圩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位于巢湖北岸肥东县长临河镇境内,规划总面积27.6平方公里。湿地坚持“生态湿地蓄洪区”总体定位,规划三大功能:一是近自然湿地修复,恢复生物多样性,构建百鸟之巢。二是作为南淝河旁侧湿地净化系统,打造巢湖之肾。三是作为生态湿地蓄洪区,筑牢洪水之库。
李家政告诉记者,生态湿地蓄洪区简单来说就是洪水来袭时,能当蓄洪“大水缸”,保护城市安澜;平常年份里,能做生态“净化器”,成为巢湖岸边的生态风景线。
据悉,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要求,肥东县于2016年10月启动十八联圩“退居、退养、土地流转”工程。“湿地于2018年3月开始分期建设。其中三期工程投资4.9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出水泵站、生态渗滤岛建设,乔灌木和水生植物栽植,健康湿地营造等。”李家政介绍,十八联圩正在建设的四期生态湿地蓄洪区工程纳入水利部重大水利工程150项,工程投资9.72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进(退)洪闸工程、蓄洪保障设施、生态湿地修复等,预计2024年5月完成建设。
“整个项目建成后,湿地可以日净化南淝河水量约为60万立方米,占南淝河年入巢湖水量的55%,消减氮磷入湖污染20%-30%、出水水质在三类以上,有效促进南淝河水质稳定达标,成为南淝河水入巢湖前哨的‘哨兵’。”李家政表示,今年上半年工程结束后,湿地蓄洪功能完善,当南淝河出现超标准洪水时,可降低合肥主城区洪水位约20厘米,能有效缓解主城区防洪压力,力保城市安澜。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徐琪琪实习生张燕徐寒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