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蚂蚱腿,记忆中的年味
□董静
  蚂蚱腿,可以称得上是家乡年货中的“天花板”。据老乡说,只有咱宿县人才会在过年做蚂蚱腿。是的,它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油炸小果,酥脆香甜,尤受孩子们的喜爱。
  前几天,我去大姐家帮百岁老妈洗澡,76岁的大姐,有些力不从心了。碰巧大姐的小儿子一家也在,两个小孙宝跟太太亲,四世同堂,天伦之乐,相差百岁的仨宝贝其乐融融,场面相当温馨。大姐知道我爱吃家乡的蚂蚱腿,特地做了一些给我,还有焦叶子和两袋干苋菜肉馅包子,又有口福啦,突然有一种要过年的暖暖的感觉。
  返回的路上,我发了一个朋友圈,九宫格中的一张蚂蚱腿的照片,立刻引来了微友的极大兴趣。有人说,开始还以为是昆虫蚂蚱的腿呢!没想到是用面做成的,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看起来很美味哟。
  蚂蚱腿,它和我记忆中的年味紧密相连。小时候,也只有在过年时,妈妈才舍得用平日里节省下来的油和白面给盼了一年的孩子们做一些油炸的年货,像蚂蚱腿、焦叶子和丸子,它们既好吃,又能长时间存放。那时的人家都不富裕,我们家姊妹7人,孩子多,负担重,这些美食对我们来说,真的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所以,每次妈妈都会把提前几天做好的年货放进一个篮子里,高高地悬挂在堂屋的大梁上,这样孩子们够不到,免得还没过年就被馋猫似的我们提前吃光了。
  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撞见小哥站在两个垒在一起的小板凳上,晃晃悠悠地从篮子里抓出一把蚂蚱腿正往褂子口袋里装,小哥看到我,吓得直接从高处蹦了下来,蚂蚱腿也撒了一地,我俩赶快一个个捡起来,当然这次小哥也分了一些给我吃,并让我千万别向妈妈告状。其实,现在想想,妈妈应该都能发觉篮子里的东西少了些的,只是不追究罢了,反正都是自家孩子所为,再说平时也吃不上,吃就吃吧,这就是母爱的伟大之处啊!
  好不容易盼到年三十这天,妈妈在我们吃过年夜饭都睡着后才会取下篮子,从里面拿出让我们早已垂涎三尺的美食,将它们和炒好的花生、瓜子等一起摆放在一个个盘子里,供大年初一来家拜年的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品尝。那时的我们天天盼着过大年,因为只有过年,我们这些小孩子才有新鞋新衣,跟着哥姐放鞭炮,也才有好吃好喝的。
  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比哥哥姐姐们又多了一项过年福利,就是可以跟着父母走亲戚。蚂蚱腿是每家必备的年货,整个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餐桌、茶几和牌桌上都会摆上一盘蚂蚱腿,当下酒菜或零食吃,这一幕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里,有了它,年味也越发得浓烈起来。现在看来真是弥足珍贵,仪式感满满。
  居住合肥后,每年回老家过年,总要带一些年货回来,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我会将它们分享给办公室的同事们,蚂蚱腿则最受大家的欢迎。有趣的是,有的同事会在这天特意不吃早饭,说,一年只为这一口,要大饱口福一顿,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我退休。当然,我还会单独留些送给好友,所以,每年能剩下来自己吃的并不多。物以稀为贵,留点念想,更加期盼来年的蚂蚱腿。
  妈妈做的蚂蚱腿是我见过颜值最高的,它们不光粗细长短一致,色泽鲜亮,更主要的是甜味适中,吃多少都不腻人,让人总也吃不够。由于蚂蚱腿的制作复杂,技术含量较高,至今我也没有勇气尝试做一次。听妈妈和大姐说,做蚂蚱腿要用烫面,像擀面条一样,先擀一个厚一些的面皮,切成和面皮厚度差不多的宽条,再切成约八九厘米长的小段,放入油锅里炸,等到它们漂起后捞出,让锅里的油沸腾再复炸半分钟,这样炸好的蚂蚱腿会更酥脆;然后再另起锅炒糖汁,待糖汁微黄,关火,快速倒入蚂蚱腿挂糖汁。炸蚂蚱腿的重点在于,在它们冷却期间要反反复复地翻拌,避免相互间粘连在一起。
  现在,妈妈年事已高,早已退居二线,不再做这些年货了,大姐接过了炸蚂蚱腿的接力棒。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蚂蚱腿已不再是从前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稀有美食了。最初几年,大姐做的蚂蚱腿和妈妈做得不差上下;可这次,大姐做的蚂蚱腿属于她的个人改良版,跟妈妈的版本有一些差异,这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是硬脆度不够,这是因为家人年纪大了,不宜多吃较硬的食物;再加上现在提倡科学养生,从健康角度出发,烫面改用鸡蛋和面,先放一点点糖水,免去了后期的单独挂糖汁,以减少糖的摄入量,待面醒发后再炸制。虽说这样制作的蚂蚱腿口感柔软,容易消化,但我总觉得缺少了那种吃到嘴里嘎嘣作响的体验感。不过,有的吃,我已经很知足了。
  说到蚂蚱腿,不得不说一说家乡年货中的另一款美食:焦叶子。只是焦叶子不专属皖北地区的年货,我在合肥、皖南一带也见当地人做过。焦叶子用芝麻和少许盐和成面,擀成薄薄的面皮,切成小菱形,一片片地放入油中炸。在家乡的年货中,蚂蚱腿和焦叶子相搭一起吃,一甜一咸,很养胃,就像咖啡与咖啡伴侣一样,相得益彰。
  十多年前,我和先生春节自驾游,带着家乡的蚂蚱腿、焦叶子、符离集烧鸡还有蒿沟的青脆大萝卜,一路吃,一路逛,一路访。我陪先生探寻他挚爱的淮河流域,以及山西太行山脉、陕西秦岭和豫西伏牛山区(黄河、淮河、长江的分水岭),了解各地的风土地物、农作人情,还带上了先生创意制作的邮品,沿途到当地的邮政局盖上一个个邮戳作纪念。我发现,春节期间,盖邮戳或问路时,人们比平时更热情,见面都是互祝新年好,天地之间到处都洋溢着喜气洋洋的过年气氛,让人感觉既快乐,又温馨。除夕夜,孩子们在零点准时打来了越洋拜年电话。女儿说,他们也包了饺子庆祝祖国的传统佳节,在电话里听到鞭炮声声响,女儿很是激动。
  数天的行程,5000里路云和月,睹物思乡,但有家乡的蚂蚱腿等美食陪伴,年味依然浓浓,感觉和家人的距离也近了。那次的长途旅行,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使我从开始的被动陪同,到慢慢喜欢上行走在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的每时每刻,也使我这个地理盲,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补上了鲜活、生动的一课,真是收获满满,记忆犹新。
  又是一年春节到,每逢过年,最馋人的还是自己心心念念的家乡年货——蚂蚱腿。现如今,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及诸多原因,听说在老家,蚂蚱腿也难得一见了。过年,少了这些手工制作的年货,总觉得过年的味道淡了许多。今年,我准备亲自动手学做蚂蚱腿,做得好不好另当别论,它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也是一份落实在行动上的年味乡情,更主要的是想为传承家乡的饮食文化和过年习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过年期间的朋友聚会,我会带上一袋蚂蚱腿与大家共品,这对他人可能没有特别的意义,但对于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蚂蚱腿是我记忆中最有代表性的年味、美味、亲情和乡愁,也代表着我对曾经岁月的浓浓怀念。好东西是要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