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建议安徽高校开设“湿地保护与修复”专业,推动“以竹代塑”……今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合肥市政协副主席戴夫带来了一系列提案,关注生态、教育等多个话题。
安徽省湿地保护成效显著,但是戴夫认为,目前我省湿地保护人才队伍还不足,建议加强本地专业人才的培养,由省教育厅、省林业局联合在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湿地保护与修复”专业,同时支持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省属高校申请增设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相关专业,以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参与湿地保护与修复。
戴夫还建议推广实施社区共管模式。“湿地管理机构与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建立伙伴关系,二者共同参与保护区保护管理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戴夫说,希望在湿地保护与修复当中充分调动和挖掘社区力量,努力搭建湿地保护领域的社区共管安徽样板。
当前,“以竹代塑”已上升为国家行动。在助力“以竹代塑”产业体系中,我省还面临诸多挑战。戴夫建议,改传统竹品粗放生产为集约经营,组织“以竹代塑”传统个体生产者形成区域联盟,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同时,建立村级粗加工、县级精加工产业体系,提高粗加工竹材价格,以“企业接洽产业”模式加强本地竹企的话语权和议价权。要招引龙头企业,开发“以竹代塑”中高端产品。
戴夫认为,应加大环保普及和宣传,纳入研学主题、设计“竹文化”安徽伴手礼,引导居民养成购买“以竹代塑”产品的习惯。同时依托竹林自然资源和非遗传统文化,发展森林康养、文化研学、乡村旅游等多种产业,带动民宿、竹食餐饮、竹文创产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