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歙县虬村黄氏版刻19世传承人。
《泾县志》,清嘉庆十一年(1806)刻本。
《林溪清隐》,描绘了新安山水的春季美景。
《徽州人家》,取材于徽州常见的精美老木门。
追本溯源、传古开新,岁末年初之际,安徽博物院在合肥三孝口老馆策划了“图语——明清徽派版画精品展”,置身其间,近距离地感受徽派版画的艺术魅力,其集绘刻印于一体的艺术智慧,令人惊叹不已。穿越时空,回望历史,明清徽派版画所达到的高度是无与伦比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是现代的源头,站在了源头实际上也就站在了潮头,古到极点也就新到极点。回归源头,溯源领先,现代美术创作亦当从源头活水中探寻创新的动力,源源不断地注入源头活水,从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历史源流
我国古代版画起源于先秦器皿纹饰与肖形印玺、汉画像石和晋唐石刻拓印,作为木刻版画的发源地,唐代随着佛教的兴盛和雕版印刷术的成熟,刊印经卷一度风行,产生了大量宗教版画。古人著书立说重视插图,“图书”,图文并茂,图与书是相伴而生的。书籍插图自北宋出现后,随即盛行于宋元,儒道经典、传记故事、画谱图录、医药典籍、科技农经等书籍都有插图本问世。徽派版画即源于刻书,是随着书籍传播的需要和刊印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明代版刻插图百花齐放,空前繁荣,尤其明中期新安一地脱颖而出,一改前期建安简朴稚拙、金陵粗豪雄浑等的草创风格,画面清晰明快、疏密有致,形成精工秀丽、纤巧典雅的徽派新风格,至万历崇祯年间达到极盛,时有“无剧不图,刻图必求歙工,歙工首推黄氏”之说,以至建阳、金陵、武林等地版刻均向其靠拢,并与其融合而汇为一体,插图艺术更加璀璨夺目。现代著名学者郑振铎在《中国木刻画史略》中说:“中国木刻画发展到明的万历年代,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特别重要的是徽派的木刻家们,竟占了主流的地位,成为古典木刻画的旗帜。”
明清是徽派版画发展的高峰期,举凡宗谱、地志、经史、考古、戏曲、小说、画谱等均有其身影。明末清初尤为鼎盛,一大批人文意韵深厚、体现民间文化气息和浪漫主义风情的书籍插图面世。至清乾嘉以后,开创于宋元、明代最为兴盛也最受民众欢迎的戏曲话本插图逐渐衰弱,人物画异军突起,山水画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明清朝代更迭、江山易主,作为晚明遗黎的一大批文人墨客转而游术于艺,寄情山水,以物言志,寄托情思,作品呈现出疏淡冷寂、高洁隐逸的遗民画风格。清帝喜游幸八方,乾隆七下江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山水游记图书由是兴起,徽刻方志山水插图极丰富也与此有关。山水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有着独特地位,徽刻山水将地理、人文、艺术融为一体,构图巧妙、笔法多变,山水园林与诗情画意跃然纸上,观者可卧游其间,体悟山川风物、人文情怀,开辟了中国山水画新的审美世界。
作为中国版画的一支劲旅,徽派版画独领风骚三四百年,虽然清后期走向衰落,但活态传承从未中断,歙县虬村黄氏刻工传承有序,至今已历19代,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色
作为古代版画的主流和高峰,徽派版画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绘刻珠联璧合,精巧婉约,雅俗共赏。明代技艺高超的专业刻工队伍已经形成,一大批文人学士纷纷加入版画创作,名画家与徽工强强联手,绘必求其细,工必求其精,文人之“雅”与民间之“俗”相结合,在艺术性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和升华。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谢肇淛评价说“歙刻骤精”“极精工”“剞劂之精”,郑振铎评价黄氏作品“由粗豪变为秀隽,由古朴变为健美,由质直变为婉约”,这也是对徽派艺术风格的概括。
二是画家化茧成蝶,单线叙事,因心造景。画师为适应版刻需要而作出改变,运用披麻、卷云、铁线描等笔法,以白描造型为主叙事铺陈,常常运用天空、水纹、云雾组成线条交织、重叠交错的复杂形式,疏密有致、黑白对比中突显主体形象;讲究境由心生,强调体验、感悟和抒情,构图自由大胆,布局、章法、造景由情而发,通过丰富的想象道尽人间的悲欢冷暖,使实用工艺上升到了审美艺术的境界。
三是刻工二次创作,随类赋形,传神达意。徽工捉刀向木,以刀代笔,点染皴擦运用自如,能准确表现原作韵味,又能以刀锋恰到好处地弥补未尽之笔触;擅长多种刻线巧妙结合,线描细如发丝、须眉毕现,彰显“线”的美感;刀法简雅、构图灵动,画面处理上纯以阳线造型,无墨底、阴刻,舍弃大面积黑白对比,在各种刀法组合和对比转换中,丰富画面语境形式,加强空间感和层次变化,所谓“刀头具眼,指节灵通”。
四是绘刻印通力合作,发明“套印”“饾版”“拱花”。徽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不断推陈出新,不仅雕刻技法上精益求精,而且印制上独辟蹊径,利用水色和纸张湿度丰富笔墨效果,以按捺力度追求印制质感,尤其明万历年间发明彩色套印术,在此基础上金陵徽工又有“饾版”“拱花”两项创举,代表了古代版画的最高成就。
图语精品
徽派版画以图代语,凭借徽工的手眼刀笔,创造性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社会风貌。此次“图语——明清徽派版画精品展”,是安徽博物院联合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徽州历史博物馆,首次系统全面地集中展出了众多珍稀的明清徽派版画精品,共230余件(套)。以藏品展示为主导,精心策划设计,按版画题材结合徽派特色成就分为五大板块。
“根脉绵长,经典流传”。以家谱和宗教开篇,代表作有明代《石守敬报功图》《观音变相》,清代《虬川黄氏族谱》等。
“教化图像,以礼明世”。以事说理、以礼明世,借助“可观”图像表达事理、明德劝善,代表作有明代《坐隐先生订棋谱》《帝鉴图说》《养正图解》等。
“曲韵华章,雅意生活”。包括戏曲、小说、酒牌、武术等表现明清市民文化的版画,文本精良与绘刻精美相得益彰,代表作有明代《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还魂记》等。
“奇山秀水,墨华无疆”。从私家园林到徽州一府六县山川方志,从黄山白岳到海内奇观,舆图与山水画范式有机融合,代表作有明代《环翠堂园景图》《筹海图编》、清代《太平山水图画》等。
“良工巧艺,留世永芳”。绘刻印皆精的经典图谱压轴登场,有明代市场激烈竞争促生出的广告宣传墨谱,有勾画工细、刊刻精巧的文人信笺、雅士诗笺、名流请帖和民间契纸,代表作有明代四大墨谱、《泊如斋重修考古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