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渔亭糕
□许若齐
  日暮时分,我们一行人到了黟县渔亭。
  已到饭点,大家都想去土菜馆饱餐一顿。S先生却说不急,要先去一家糕点店买糕点,误不了各位喝酒吃肉的。他是这次活动的操持者,喜欢摄影;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张美食的“活地图”,对每一个乡有什么好吃好喝的都了然于胸;当然,也包括其他:糕点、笋干、火腿、咸菜、豆腐乳……
  没有理由不跟着他走,于是,一支买糕点的队伍就开进了渔亭老街。
  天已经黑了,老街上的路灯依次亮起,有点雾,周遭的一切显得迷离朦胧。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店都打烊了,街上的行人很少,乡村类型的商务活动几乎完全停止。一只狗从小巷里冲出来,朝我们这群陌生人吠了几声,见没人搭理它,又无趣地转身跑了。
  这是个千年古镇,李白都来过的,还留下了诗。宋太平兴国年间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记载:“鱼亭山在县(黟县)南三十五里,每岁西江鱼船至祁门县,舍舟登陆止此东水,次淹留待船,故曰鱼亭焉。”“鱼”与“渔”通假,被普遍认为是渔亭的地名来源。
  徽州许多乡镇,名字起得都好,诸如万安、岩前、流口、五城、渔梁、街口……我最喜欢渔亭,在水一方,有亭翼然,诗意、遐想都有了。
  作为新安江水运最西的码头,这里自古就是湖广与江浙货运的中转站之一。发源于黟县的漳水从渔亭穿镇而过,注入横江。当年沿河修了八个水埠头,桅帆林立,车水马龙,商贾纷至。镇里有盐店街、正街、下街、大桥头、大河街、小河街、里街、河滩街等九条街道,大小店铺170余家。“福生”“文盛”“万隆”“乾泰”都是响当当的盐行商号,盐街当时曾设有打更楼,昼夜巡逻,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三更天了,打更人的梆子声还在寂静的街上回荡。
  那是渔亭的高光时刻。
  它的好日子止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公路开通,河道淤积,水运停航,这里从此冷落。
  徽州的古镇一般都有临水的老街,老街是古镇的魂魄所在,当下却都难逃颓败寥落的命运。宽阔的新街(路)皆绕镇而过,人们很“势利”,喜新厌旧,纷纷到那里建房开店,而祖宗的生息之地则一点点地归于湮灭。
  徜徉在残破不全的青石板街道上,你只能从老宅门口晒太阳的老人的嘴里,依稀感受到这里的昨夜星辰昨夜的风。
  当然,古镇老街也不会甘于就此消失,在乡村振兴的大平台上,怎么着也要搏一搏。况且渔亭还有老祖宗留下的独一无二的“渔亭糕”:工艺、流程、糕模……还有那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一个个故事。
  我们来到糕点店,与上一拨人正好前后脚,这让只有二三十平方米的店面在这寂静的夜晚,显得拥挤热闹。还是旧式商店的摆法,前面摆着一排柜台,人在台后面忙乎,这对习惯了超市采买的我等,多少有点“久违”了,自然也唤起了早年的记忆:打酱油、买糖果……
  只有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男子在照顾生意。他很热情,一一介绍柜里的十几种糕点:猫耳朵、顶市酥、交切糕、羊角酥、一口香……最津津乐道的当然还是渔亭糕了。
  他口才真不错!
  他很热爱渔亭糕!
  在他的讲解及辅助性的动作里,我们这些门外汉(女)对渔亭糕的制作步骤也有了一知半解:首先,精选当地所产的上等大米、芝麻等原料;然后,仔细筛选后淘洗、晾晒、烘炒、混合,磨成糕粉,再放置三天三夜让其充分冷却;再按一定比例将专门熬制的糖浆与糕粉混合,然后充分搅拌、搓制后压入模具之中;最后将其压实成型,切除杂边,脱模放入特制的竹筐中,用火烘干即可。
  柜台里的渔亭糕各种各样,林林总总,外形多以传统的吉祥、富贵、幸福等造型为主,一个朋友打趣说:就是没有谈情说爱的。
  小小糕点,承载着人世间诸多好事,这归功于精致的徽州木雕糕模。打制渔亭糕的模具,多用上等的桃木、榆木雕刻而成,图案以徽派建筑木雕中的吉祥图案为主,有玉如意、聚宝盆、麒麟、凤凰、十二生肖、福禄寿三星等,形状酷似徽派建筑上的砖雕,所以又被称为“能吃的徽雕”。渔亭糕可口、耐饥、能放,故有人将它誉作“徽商商旅上的高级干粮”。当年黟县徽商出门三大件,即“雨伞、包袱和干粮”,干粮多数为此物。
  很多糕模已有上百年历史,有收藏价值。据说一副刻有制作匠人胡永康名字的暗八仙糕模,是明万历年间的古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它只是在一些隆重的节庆仪式上现身,被小心翼翼地请出来,用来制作几版特别的糕点。这糕点,恐怕是买不到的。下次有时间再来,一定要好好见识见识这慎终追远的仪式。
  渔亭人很聪明,把渔亭糕做成黑色和灰白色为主,与徽州粉墙黛瓦的建筑色调相得益彰,加上外观的图案又与徽州三雕图案相同,如此,文化与美食都有了,难怪央视专门给它做了一档节目。
  一边喝徽州绿茶,一边吃渔亭糕,是一种岁月静好的抵达。茶香糕甜,悠闲自在,芝麻的碎末在细嚼慢咽时充盈在颊齿之间,真正是余香满口。
  于是,我买了几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