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教书也是整理人生
□广州 陈思呈
  平平无奇的一年,除了家务活儿和照顾家人之外,读书和教书是生活里两件重要的事。今年我意识到这两件事具备同样一个意义:它们起到整理的作用,这个“整理”,还不仅仅指知识。
  以前总要回答读书有什么意义之类,尤其是读小说,那些与我们距离那么远的人,境遇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故事为什么会对我们起到作用呢?
  我现在知道,最大的作用就是,看到作者在整理别人的故事,我们其实也在整理自己。整理之后,我们能知道自己那些愚昧或虚荣或者贪婪,对于错误或者痛点,我们能知道自己应该负的责任具体有哪些。一旦知道自己有责任,愤怒和委屈的杀伤力便大大减弱。同理的,也是通过整理,那些不应该负的责任,我们也可以坦然地不背锅。
  这是我从阅读中学会的,我觉得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有这样的作用,而教学呢?也有同样的作用,它也同样在让我不断地整理。
  首先是把我自己的经验,转化成有体系的知识,再传达给学生。这个过程是一个整理。然后,在教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注意到自己的盲区、自己的问题,这个过程,也是整理。
  我的课分两种,一种是教孩子。对孩子上课,我的风格是过份温柔,我得说,这不是什么优点。因为这种过份温柔带来的,就是不敢提出硬性要求,不敢发出强制性命令。
  比如班里有一个学生,从来不做笔记,但我不敢逼迫他写,我给自己找的借口是:也许他有书写障碍呢?
  但后来有一次,我师兄对我说:当你不敢对学生提出更多要求,是否怕他们恨你?
  真的是醍醐灌顶的一句话。确实是的,害怕与人冲突,害怕得罪人,这种害怕甚至会出现在面对小孩子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在这种教书育人的身份中。我为意识到这一点感到悲哀。
  而我的师兄紧接着对我说了一句:有时候,教育者是要承受被人恨的。
  我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因为教育需要让人走出舒适区,这就可能带给他人困难,也就可能会被恨。但要为学生负责,就必须承受这种恨。
  所以后来我让那个孩子课后留下来,必须写完才走。他说:以后我再也不报你的课了。我说,那也必须写完才走。
  其实我做老师已经两年了。最开始时我不想让孩子不爽,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不想负责更多。为他人负责总是冒险的。所以那时候的我,在这份工作中的幸福感是很有限的。
  但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的态度,我还窥见自己以前没看到过的某些东西,看到我无所不在的怯懦。看到它们并不好受,但看到之后,我确实感到向幸福前进了一小步。
  另一个写作课是面对成年人的。对于成年人而言,写作是一项似乎没必要学习的技能,谁不会写作呢?每个人都有朋友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书写。
  只有一个方法是我确实感到比较骄傲的,就是我告诉学员,让我们形成“多问一句”的习惯,这一句话便是“真的是这样吗?”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假如能问出一些我们之前没有得出的答案,那么,这一句话便是善莫大焉。
  写作类的教学很特殊,需要接触到他人灵魂。幸福感也在于我先把自己整理出来和呈现出来的那个时刻,那需要承担一些危险。——如果我不愿意这么做,如果我不是这样的,我又如何要求我的学生是这样的?这么做了之后,我习惯了整理。我不能说我已经完全清晰,只能说,我找到了途径,这让我真切地感到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