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加宿前行 毫不松劲
宿松县奋力打造“一区一中心一城市”的区域强县



陈汉乡广福村被誉为天然氧吧。


县城一隅。


  宿松港区公用码头。 

  地处皖鄂赣三省接合部和800里皖江之首,宿松区位优越,承东启西、连南贯北。2023年,宿松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6%,多数经济指标增速高于省均、优于全市,该县在全省“赛马”排位大幅跃升,三季度和年度列安庆市红榜首位。
  眼下,宿松正处于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多种比较优势积累、多方智慧力量汇聚的关键期黄金期。2024年,该县将锚定“冲刺全省30强、至‘十四五’末GDP突破400亿元,发展壮大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汽车配套、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产业”发展目标,建设“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示范区、省际毗邻地区农产品集散中心和皖鄂赣三省毗邻区节点城市”的区域强县目标,加“宿”前行,毫不“松”劲。
  抓产业强平台
  建设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示范区
  宿松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挥平台承载作用,推动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着力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深化毗邻合作。加快推进智慧云仓电商示范园二期和现代物流园建设,加强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配套,创新线上线下多种业态,打造省际毗邻区服装智造仓储物流消费中心。突出交通先行,进一步打通对外联通“主动脉”。实施“东张西望”战略,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嵌入水平,围绕“以数字创新为引领产业,以纺织服装为支柱产业,以现代物流、绿色产业、休闲旅游为支撑产业,以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为配套服务产业”体系,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圈产业转移。发挥皖鄂赣“三省六地”人才发展联盟载体作用,密切与九江、黄冈等地对接联系,探索建立协同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分工协作的产业合作机制、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发展共赢、生态环境共治、社会治理共管、公共服务共享,努力形成一批合作成果。
  壮大链式集群。加快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发展方向。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完善产业链“链长制”,以链式思维提升产业层级。力争培育一批产值超5亿元优质企业,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以上,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推动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繁花似锦”的局面。突出纺织服装首位产业定位,大力推动行业全流程智改数转,完成企业数字化转型10家以上。探索“星链工厂”模式,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谋划建设印染产业园,引进头部企业3家以上。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聚链成群,聚焦电子元器件细分赛道。深化省级电子元器件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引进“链主”企业3家以上,加速形成50亿级产业集群。强化新能源、新材料能级支撑,加大产业链关键环节招大引强力度,尽快形成新的20亿产业增长极。聚焦汽车产业风口,精耕汽车零部件赛道,突出“新能源化”转型,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力争赛福莱、精邦等一批项目达产达效。抢抓“新三样”发展机遇,加快推进赛拉弗、中信博、易思特等项目建设,尽快在光伏支架、边框组件等环节形成竞争优势。
  做强园区平台。突出经开区经济发展主战场、主平台、主载体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管委会+公司”模式,确保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2%,力争进入全省综合考核前40位。加快龙山学校凤湖分校、龙山安置区、新型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增强园区综合承载力和吸引力。
   抓三农促振兴
  打造省际毗邻地区农产品集散中心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432”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诗意山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大托管服务”,实施“小田变大田”改革,深入实施产业链企业“培优倍增”计划,拓展精深加工链条,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力争引进头部企业1家以上。发展多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家庭农场60家以上。全力构建“三圩联圩、洲头和千岭现代农业产业园”与若干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体系。积极推进三圩联圩现代农业园建设,支持洲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谋划推进食品产业园建设,大力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扩大宿松香芽、宿松山茶油、生态鱼虾蟹等系列品牌矩阵,着力打造“宿小松”IP形象,叫响“宿松滋味、滋味宿松”品牌。创新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农业+旅游”“农业+电商”新业态。整合新发地等专业市场资源,完善仓储、物流、商贸等配套,重点打造综合性现代化农副产品交易节点平台,加快建设省际毗邻地区农产品集散中心。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坚持美村与富村并进、塑形和铸魂并举,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高质量建设省级精品示范村,构建“红绿”相融、农文旅融合的示范样板。坚持“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积极争创全省和美乡村示范县。支持创办“强村公司”,探索推行资产盘活、产业带动、乡村经营等模式,激发乡村资源要素活力,强化联农带农,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全面提升“双基”水平,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加快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项目建设。下好人居环境整治“先手棋”,常态化开展“和美松兹”村庄清洁日活动,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实现一时美向长久美转变。
  抓品质提能级
  打造皖鄂赣三省毗邻区节点城市
  坚持“村要自然、镇当城建、县城现代”,融入山水生态,涵养人文气质,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厚植内涵底蕴,着力提升皖西南门户形象。
  突出规划引领。进一步明确节点城市功能定位、空间战略、产业布局,科学划定城市建设“底图单元”。推动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系统编制交通、水系、公用设施等专项规划,加快县城规划区详细规划编制。深化老城区城市设计,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传承城市文化记忆,彰显地域特色风貌。强化业态规划指引,完善东北新城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城市高品质社区组团。突出经开区“产城共生共融”,逐步优化产业功能分区,积极探索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产城融合样板。全面完成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审批,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强化建设管理。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多功能幸福社区创建,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衡性水平,加快建设显山露水、生态宜居、智慧韧性的现代化节点城市。突出“诗意山水、古城新韵”,加快老城更新改造,抓好起步区征迁工作,启动“双井巷”等地块开发,打造老城更新“样板间”。推进二郎河、白洋河滨水休闲景观带建设,新增口袋公园、街头景点2处,打造城市“绿色会客厅”。启动高铁新区交通枢纽中心建设,实施通德街南延工程,加快罗汉山东路、将军山东路等项目建设,推动环城东路北接南延,确保宿松路综合改造全面完工,构建城区循环交通网。
  提升城市能级。强化节点城市产业支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空间品质和能级水平。实施商业街建设提升行动,支持专业市场集聚发展,推动鼎和广场等拓展消费场景,打造核心消费圈和特色商业街区。引导商贸主体举办“美食节”“购物节”等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徽动消费·乐享宿松”等促销活动,培育一批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蒋六乔 通讯员 刘修远
(图片均由宿松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