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碑。
宓子贱墓方位示意图。
以前,读《论语》,读到第五“公冶长”篇,见到一句“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我知道了孔子的弟子中有宓不齐字子贱者;后来看《吕氏春秋》,又见有宓子贱治亶父的内容,才了解到“掣肘”一词的典故源头。
宓子贱,一位古代君子,地理上,鲁国人;时间上,2700年前。原本以为只是古籍中的一位先贤,却不想,他其实离我很近很近。
宓(fú)子贱(前521年或502年-前445年),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任单父(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宰。《吕氏春秋·察贤》记载,他为单父宰时,用“无为而治”的办法来治理,当他向孔子述其政绩以后,孔子称赞说:“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意即宓子贱还可以做更大的官。
宓子贱刚到单父上任,叫两个副官拿记事簿把参拜官员的名字登记下来,当副官提笔时,宓子贱却在一旁拉扯他们的胳膊,使两人写的字一塌糊涂,等前来贺拜的人云集殿堂,宓子贱当众把他们训斥了一顿。两个副官非常恼怒,向宓子贱递交了辞呈。宓子贱没有挽留:“你们回去,一路上可要当心,如果你们走起路来也像写字一样不成体统,那就会出更大的乱子!”
两个副官回去后向鲁君“告状”,鲁君叹息道:“他是故意做给我看的。过去他在朝廷为官的时候,经常发表一些有益于国家的政见。可是我左右的近臣往往设置人为的障碍。你们在单父写字时,宓子贱有意掣肘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隐喻。他在提醒我今后执政时要警惕那些专权乱谏的臣属,不要因轻信他们而把国家的大事办糟了。”
缘起
2017年3月,我陪同我省作家、收藏家张守福先生,一同去寿县的瓦埠镇,接待我们的是时任瓦埠镇人大主席的叶先生。我们沿着正在修整的瓦埠镇老街,走到临湖的一侧,看见一尊宓子贱雕像,才第一次知道了,宓不齐(子贱)就葬在瓦埠镇。
原来,公元前445年,宓子贱代表鲁国,出使吴国,途经瓦埠,身染重病,在瓦埠镇去世,随即,便葬在瓦埠镇铁佛冈。我突然感到,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宓子贱,离我是那么的近……
2023年10月底的一天,我再次陪同张守福先生去瓦埠镇,时隔近7年,当年修整中的瓦埠镇老街已焕然一新,叶先生已经退休,陪同和接待我们的是现任瓦埠镇党委书记陈数先生和镇里分管旅游开发的方春光先生。在游瓦埠老街的时候,进一步了解到,宓子贱的墓,离镇中老街不足10里。于是下决心,再专门去一次瓦埠镇,探访宓子贱墓,以拜谒这位名扬2000余年鸣琴而治亶父的君子。
探访 去年11月15日,一个初冬的晴朗日子,我约瓦埠镇方春光先生一起去探访宓子贱墓。离开镇政府,经过铁佛村(铁佛冈),拐进一条村道,经过一个叫祠堂郢的自然村和一片高粱地,一块明显突出的高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高地旁一位劳作中的老汉,抬头看了我们一眼,并不稀奇我们带的航拍机。
我主动上前询问道:老师傅,您是这村子的老住户吗?
老农答道:是呀,几代人住这里了,这祠堂郢村,住的大多是刘姓的人家。
问:您知道这有个大墓吗?
刘姓老农走了几步,指着地下答道:是的,以前,这个位置有块很高的石碑,我看有两米那么高吧,上面有字,后来被生产队拉去搭桥了。
问:高地上有坟茔吗?有多高?
答:没见到过大坟头,我们小时候在这高台上玩,没有见过坟茔。就是一块比较平整的高台子。只有一座大碑。我们都知道,这里是宓子贱的坟。(奇怪的是,老农将宓念作“mì”,而镇上的人,均念“fú”。)
问:有人来这里寻访吗?
答:经常有,我猜你们也是来拍照片的。我们都习惯了。
我详细地询问了一些信息后,开始了我的拍摄工作。
台地的南侧台基,由于农田开垦和部分村民自建的散坟,破坏较为严重,台基曲折,但清晰可见。
西侧,有附近村民自建坟墓数座,但没有影响台基;东侧和北侧,近一米高的台基高下分明。
实地探访瓦埠镇宓子贱墓,其现状堪忧;虽然村民也知道这是古人宓子贱的墓地,对此地多有敬重;淮南市政府对此也有明确标示为市级保护文物,但确立文物保护前后,已有村民在此建私坟;据刘姓老农口述,近年来还有盗墓活动。墓地台基周围甚至台面,均有村民开垦种植。
思古 公元前445年,宓子贱病逝于出使途中,葬于瓦埠镇之后,历代君王多次对宓子贱进行加封: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单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追封为“单父侯”;
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单父侯”。
历代文人墨客,但凡经过寿州,均会来瓦埠镇祭奠宓子贱,因此,现存县志等古籍中的诗赋甚多。
伫立在宓子贱墓旁,怀古之幽情,悄然萌发:儒家的优秀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逐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宓子贱,这位名扬千古的儒家君子,跃然从2700年前的鲁国,走近我的身边;我更加体验到民国初年国学大师辜鸿铭弘扬的“中国人的精神”——温良。宓子贱治亶父的故事,传递的不正是应该深入每个中国人血液里的人类之爱的“温”和推己及人的“良”吗,民不忍欺的宓子贱,作为治理一方的官吏,远远高于善于运用手段“民不敢欺”的西门豹和善于亲力亲为“民不能欺”的子产。(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笔者借用明代寿州知州李凤《吊单父侯》里的诗句,结束此文:
鸣琴忧暇想襟期,此日来游慰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