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他为故宫复原乾隆壁纸
□刘浩

范发生

范老师在富阳手工纸厂查看竹浆纤维。

经范老师复原的银花纸与乾隆古纸进行现场比对。 

  去年7月6日,家住合肥瑶海老马路口一栋旧民居的范发生老师应故宫博物院之邀,赶赴北京,参加科技部“十三五”项目《明清官式建筑营造技艺科学认知与本体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裱作专项评审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付清远、杨新,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古建专家晋泓逵,裱作专家王敏英等国内顶级专家与会,对范发生为故宫博物院乾隆花园复原的清代银花纸进行评审。该课题最终顺利结项。
  面对着乾隆花园养和精舍试验墙上裱糊的、熠熠生辉的银花纸,范发生老师不免眼睛湿润了:辛劳终于得以认可,能在77岁高龄还为国家做点贡献,今生足矣。
  首赴故宫接受任务
  2020年年底,范发生老师参加在中科大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手工纸造纸技艺传承与发展研修班”结业研讨会。会上,范老师遇到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的纪立芳老师。纪老师正在为复原传统银花纸多方寻找工匠,当她看到范老师编写的《安徽十竹斋画册》时,非常高兴,纪老师曾带着专业人员在全国各地寻觅,都没有找到真正能够手工印制这种古纸的匠人。
  在中科大研讨会上,范发生老师又拿出他1994年为日本制作的“唐纸”,立刻引起研修班师生的惊呼:26年前做的纸,现在还依然色泽饱满、光鲜亮丽。故宫的客人当场邀请范老师前去故宫进行实地考察。
  时隔一个月后,由中科大手工纸研究所所长汤书昆教授领队,范老师随中科大考察团一行9人来到故宫博物院,对乾隆花园修复现场进行多项考察,包括对封存的各个宫殿乾隆古纸原样的采录、拍摄。回到合肥后,故宫古建部将乾隆时期的原纸、历史资料、各种材料的化学分析报告寄给范老师,并确认将这次银花纸的复原任务交由范老师负责。
  乾隆花园是乾隆皇帝退位后,为自己修建的一所修身养老的宫殿。整个建筑群位于故宫内宁寿宫西北角,建于乾隆36年到41年(公元1771-1776年),被称为紫禁城中的小紫禁城。作为紫禁城内最精致、内室装潢最精美的乾隆花园,自末代皇帝溥仪1924年离开紫禁城后,至今从未向公众开放。
   完成手工雕版印刷技艺
  2020年的最后一天,范老师收到故宫寄来的图纸、技术参数,也包括用来雕刻的板材。嗣后,他便推掉所有的杂务,全副身心投入到御用古纸的研制中。
  制作雕刻模版的木材只能用梨木,雕版必须是整板整料。在此之前,范老师跑遍合肥所有木材市场都没有结果,最后还是通过故宫古建部纪老师,在山东一个专做砧板的工厂找到合适的板材。收到板材后,范老师一看,当即傻眼:这块板材已经被厂家高温处理过,原本韧性的梨木变得既坚又脆,雕刻难度陡增。如果按规制重新定制新版材,时间根本不允许,范老师只得因材施刻,接受挑战。
  乾隆银花纸的图案由花、叶、茎组成,尤其是叶茎,又细又长,而且线条灵动柔韧,这种雕版制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再加上现有板材既坚又脆,虽然范老师雕版技术娴熟,但范老师清楚:在雕刻过程中,只要有一根细细的叶筋崩断,整个雕版就得报废。
  经过3个月的努力,范老师终于在4月1日完成“仿乾隆朝万字板”和“缠枝西番莲梨木雕板”的纯手工雕刻。两块雕花版完工后,他第二天便开始用样纸试印。经过几次不同配方和调试,范老师很快在4月4日赶制出第一批御用样纸。两天后,故宫博物院乾隆花园修复组李越科长率古建部纪立芳、刘梦雨、丁莹一行4人赶到合肥,对范老师试印纹饰样纸进行考核。在合肥,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看到范老师狭小的工作间仅有10多平方米,工作台上除了一盏台灯、几十件刀具外,只能放下一块雕版。在这样逼仄的环境里,完成过去属于宫廷造办处工匠才能胜任的活,实属不易。
  专家们在仔细察看范老师刻制的雕版后,认为范老师在复原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绿色花卉部分的印制,已基本达到乾隆时期的水平,但其中“万”字部分,还需要细化。
  复原清代手工银花竹纸
  经专家从乾隆花园养和精舍、萃赏楼揭取的银花面纸检测分析,其纤维材质为竹纤维。依据原材料复古复原的原则,课题组决定,复制纸采用手工竹纸作为纸基进行古纸复原。
  课题组推荐范老师与杭州富阳区一直坚守古法制造竹纸的朱中华老师联系,共同来解决复制纸的厚度、色泽、力学性能等方面的难题。于是范老师来到朱中华的杭州逸古斋元书纸厂,开始了复制竹纸的实验。
  2021年7月5日早晨,范先生准时来到故宫东华门,纪老师随即领着范先生,直奔乾隆花园养和精舍。这次检测还专门请来曾在故宫主持过银花纸修饰、现已退休的著名文物保护及纸绢类文物修复专家王敏英前来现场指导,参加检验的还有与裱作相关的技术人员、故宫古建部的工作人员以及专业摄影师。
  首先,是将范老师制作的银花纸与乾隆时期的银花纸进行对比,殿室内墙上的银花纸依然是乾隆时期的原样,范先生拿出他复制的银花纸放在墙上与古纸进行比对,王敏英、陈彤等相关专家发现,这批试印纸在纸张挂粉、云母亮度、纸张遇湿后颜料附着力等方面,仍需要改进。
  7月13日范发生冒着高温直赴朱中华所在的杭州逸古斋元书纸厂。当范老师来到抄纸车间,接过朱老师手中的搅浆耙,把浆水搅匀,顺手抄起竹浆浆绒仔细观看,整个竹纤维呈粉末状,根本看不到纤维的絮状,这是范老师见过手工纸浆最短的浆绒。他问朱老师能不能添加点长纤维的纸料?朱老师说故宫的检测非常严,只要发现竹纸里有其它纤维成分他们都不会采用。这么细的竹浆要想抄成厚纸绝非易事,为了抄制这种特殊纸张,朱老师亲自动手,他说这么厚的竹纸也是手工抄纸所能达到的最高极限了。
  9月份,范老师将经过改进的试印新纸样寄给故宫,新纸样经过10分钟的浆水打湿浸泡,稍干后用排笔排刷纸面,图案色泽坚固,不掉粉、不掉色、不扩散,纸张缩胀在3mm之内,虽润湿后仍能张贴,而且强度好、不断裂。新纸样最终顺利通过故宫最严格的测试。
   养和精舍内墙换“新衣”
  2021年,范老师完成清中期与清晚期两类竹纸基底万字缠枝西番莲卷草纹银印花纸的复制工作。2021年底,故宫博物院乾隆花园养和精舍的内墙开始施工,专修古建的顶级技工小心翼翼地将复原的银花纸一张张用特殊工艺粘贴到墙上,在灯光的映衬下,四周墙壁顿时呈现出两百多年前皇家的光彩。远在合肥的范发生老师看到故宫古建部发来的施工照片,终于松了一口气。
  复制纸试用成功后,首先于2022年4月用于东华门外东围房秫秸秆顶棚裱糊。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乾隆花园云光楼一层养和精舍北数第三间西小间作为裱糊实验点,使用的正是范老师复制的银花纸。
  范发生,1947年出生,安徽合肥市人。1979年,他参与安徽十竹斋的筹建工作,学习手工加工纸制作的传统技艺。早在1981年,范老师就曾参与《安徽文房四宝展览》赴香港展出筹备。在那时,他接触到大量南唐、北宋、明清时期皇家御用纸及历代文房珍品,尤其是对清代乾隆御用纸印象深刻。自那之后,他立志研习中国传统加工纸技艺,开始了对传统精品加工纸种类、型制、工艺特点的不懈探索。自2014年始,范老师开始乾隆宫廷御用纸的研制,直到2018年4月,他成功复制出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的7种清乾隆御用纸,包括梅花玉版箋、如意云纹(清乾隆仿元明仁殿御用纸)、松竹梅、宣德云龙(清乾隆仿明宣德年御用纸)、五色描金云龙、五龙捧圣、六尺描金云龙等。
  2022年5月,范发生老师申报的宫廷描金纸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