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隍庙市场年味浓。
1991年庐州灯会,官亭农民扎制的“刘铭传保台湾”在明教寺展演。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各地过年的民俗大同小异,这里以江淮之间的合肥为例,谈谈我们的先人是如何过年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我们今天不妨取其精华,将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内涵。
有钱无钱回家过年 行为商坐为贾。合肥人和徽州人一样,将经商作为世代相沿的“第一等生业”,过年喜贴春联“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
家,象形又会意,甲骨文就有,上面的“宀”(mián)表示房子,下面的“豕”即猪。《说文解字》:“家,居也”;“宀,深屋”。农耕社会初期,生产力低下,屋内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周礼》注:“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家能遮风避雨,家能繁衍生息。
千好万好不如家好,家永远是温馨的港湾,正所谓“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行商者一年到头在外奔波,不论成功与否,春节都要回家乡过的。合肥人常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父子相会,夫妻团圆。”关山难阻隔,风雪仍兼程。归心似箭的游子,要探视亲人也好,返乡显摆也好,躲避外债也好,终归要回家!
吃了腊八粥,人们就开始筹备过年。鲁迅先生曾有“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语。年味虽然渐浓,但过年前例须清偿债务,所以欠租、负债的人视过年如过关,也就称“年关”。合肥有民谣:“二十八,正设法;二十九,未到手;三十来个不见面,正月初一拱拱手。”勾勒出躲债者的窘境和技巧,因为初一就暂不提要债了。位于霍邱路上的庐州府城隍庙和位于今省立医院的县城隍庙,年前几天甚至成了躲债者的“天堂”,一则里面有施粥可以填肚子,二则追债者不能去寺庙讨债。当然,“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欠债还是要还的。
过年有哪些讲究? 送灶爷 相传农历腊月二十三为送灶君老爷上天奏事的日子,家家户户须在厨房灶君神位前焚香秉烛,摆上麦饴糖饼子一对,以甜灶老爷的嘴,免得他到天上讲坏话。另有稻草秸秆和黄豆少许供灶马享用。家主随后把贡品洒向空中,还念念有词:“灶老爷,上西天,多说好话,带回银钱。”仪式结束,开始扫尘。
虽说朱子《治家格言》开篇即是每天要“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但彻底打扫清洁多从送灶日开始。还有就是洗澡,冬天天寒洗澡不易,人们往往将大锅热水舀入木桶还加上盖子,彻底洗浴净身,希冀除去一年的晦气。
炸圆子 春节期间必备的一道菜,也是有仪式感的传统习俗,寓意全家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和和美美,开开心心。食材有糯米圆子、挂面圆子、山芋圆子等。比如糯米圆子,放水很重要,煮的饭不能软,熟后加入肉末和佐料,搓好后放入筛簸。油炸前支开小孩或用“大表纸”把他们的嘴擦擦,以防讲出“不圆”“扁了”之类的破嘴话。其他大菜也开始烧和储备,整条红烧大鲤鱼或大鲫鱼必须留一盘,直到年初五或年初八才可以吃,这叫“年年有余”。大年初一忌炒菜,以免“一年炒到头”;忌扫地,以免扫掉“财气”。
贴春联 中国的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其实是刻在“桃符”上的,“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造纸术问世后,以红纸书写的春联广泛“飞入寻常百姓家”。春联书写的无非是吉祥如意的内容,字要好看,一般不用草书。张贴多由家主和男丁进行,面对大门,末字仄声为上联,置右;末字平声为下联,置左。少量上、去、入声字例外,如“和为贵万商云集,公则悦四海风从”,“集”其实是入声,这里不讨论。一副工整的对联,还必须整联词性相对,平仄相调,不能贴反了。
吃年饭 大年三十的年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团圆饭,可午间可晚间,饭前贴春联、放爆竹。菜肴尽可丰盛,其中安乐菜(干马齿苋)、和气菜(几种菜丝组合)、圆子和鱼为必上的菜,寓意安安乐乐、和和气气、阖家团圆、年年有余(鱼),而鱼只上不吃。晚辈要向长辈敬酒,酒足饭饱喝老母鸡汤。年饭毕,家主守夜待天明,俗称“熬年”。相传“年”是一凶猛的怪兽,面目狰狞,生性凶残,熬年即可战胜“年”,免得它荼毒家中的生灵。子夜时分再放爆竹,也是为了“炸年”。辞旧迎新,还要点长明灯,至少留一盏。
压岁钱 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家中儿辈、孙辈甚至重孙辈又长了一岁,以压岁钱祝愿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健康成长。同时压岁也有“压祟”的意思,“岁”与“祟”谐音,寓意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又一岁。往后几天,长辈也给非直系亲属的晚辈发压岁钱。压岁钱不在多少,量力而行,但逐渐“水涨船高”。记得20年前《新安晚报》发过拙稿《压岁钱的变迁》,谓我1965年接过大伯给的5毛钱兴奋不已,写此文时我已给孩子们发400倍于5毛钱的200元。而如今,我出手就是1000元了。
拜大年 大年初一的头等大事是家主亲自开大门,而家中的晚辈须向长辈磕头拜年。“拜年拜年,伸手接钱;板凳一坐,烀蛋两瓣个。”这首童谣道出串门童稚的欢乐,他们还能拿到“元宝”(欢团)和零钱。“拜年拜年,福寿双全;快赏快赏,黄金万两。”这是大人的拜年语,多能得到香烟、糕点等回馈。年初一通常是至亲和近邻相互拜年,一般初二初三拜岳父或回娘家,然后拜远亲,喝“往年酒”“往亲酒”,至正月十五才结束。民谣“七不出,八不归”不见得是限制,通常是挽留客人或亲戚的借口、托词。
闹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年后的又一个高潮。清晨,家家户户吃元宵。女主人在搓元宵时,往往有意在若干元宵中放入桂圆、红枣等,以期吃到的人能早生贵子,吃到铜钱的人能走财运。“佳节同观市,新春共赏灯。”晚上,合肥市民涌上街头,赏各路花灯。街头舞狮子、玩龙灯、踩旱船、走高跷,争奇斗胜,热闹非凡,四牌楼、鼓楼、文昌宫一带则是灯的海洋。笔者记得征集到的李鸿章书信中有落款后署“试灯日”的,其实就是正月十三。那天合肥人照旧吃籼米做的“试灯粑粑”,配合试灯的彩排。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节期间,家中若有老人,寿糕、寿面是必不可少的。给老人吃方片糕,祝愿高寿;而下挂面,即使再长,也不能折断,寓意长寿。
60岁以前是不做寿的。做寿多在农历生日之际举行,1949年后改用公元纪年,现在年轻人也习惯在阳历生日当天为婴儿“抓周”,为老人庆寿。
江淮地区一般“做九不做十”,即59周岁做六十寿,68周岁做七十寿,77周岁做八十大寿,86周岁做九十大寿,95周岁做百岁大寿。笔者至少参加过两位名人的百岁寿宴,其实他们都是95周岁。而大年初一大门一开,只要家中有95岁的老人,就可以对外宣称:“我家有百岁老寿星啦!”
家庭祝寿,不必等到生日那一天,春节期间即可操办,因为过年就添岁了。晚辈和亲朋好友应馈赠寿礼,一般为老人爱吃和喜用之物,例称寿糕、寿桃、寿碗、寿筷等。寿礼还可以送了再揣走,谓“偷寿”而给自己添寿。特别强调,若给老人书写百寿图,一定只能写99个“寿”字,不能满。
上述年俗,很难说是迷信。过大年,图个吉利和喜庆,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罢了。
唐代韩翃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历数春节民俗,我们尽可看到绚丽的小花,欣赏打理,当有所传承,有所创新。(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