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以新闻电影询唤媒介素养
《电影中的新闻课》助你穿越信息迷雾


  曾任职《新安晚报》的资深媒体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朱晓凯,日前推出新作《电影中的新闻课:中外新闻电影漫谈》。从新闻专业实操和电影佳作鉴赏两个方面着手,以专业的、与时俱进的、温暖的态度完成。尤其是结合新的媒介环境下重提“媒介素养”的概念,以期通过新闻电影的切口完成对“媒介素养”的重视与关注。朱晓凯直言,希望这本书有助于在新闻乱象之中,帮助更多人穿越迷雾,提高媒介素养。
  打破时空的限制 电影给予了现实的观照
  新安:新书应该算是一次融合和跨界,您动笔的初心是什么?
  朱晓凯: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与高校新闻学专业教育有关。新闻学一向被称为“文科中的工科”,高校的新闻学教育既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训练学生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JamesCarey认为,新闻学是叙事艺术中最严格的一种,这种艺术是一种色彩鲜明的社会实践。有调查表明,有高达81%的新闻业界人士提出,应将高水平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作为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未来的教学重点。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也明确指出:高校新闻学专业教育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新闻学专业应用型课程,对于学生理解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指导专业技能实训等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却长期存在着实践性不足的突出问题。
  二是与互联网时代的一些自媒体乱象有关。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不仅让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速,而且模糊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社会公众大量地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之中,“人人都是麦克风”,导致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场更为错综复杂。这使得用户在使用新媒体时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可见,移动互联网虽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变得不可或缺,但公众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作为高校一名教授新闻学的老师,一方面如何把课上好,让学生愿意听,另一方面如何助力提升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我就想到了能否利用“新闻电影”这样一个手段。
  新安:可以把“媒介素养”展开说一说吗?
  朱晓凯: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怎样认识媒介,又怎样利用好媒介。比如对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价值评估能力等,当然在互联网时代,还涉及到信息生产和使用的能力。客观地说,我国是一个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水平较低、社会认知度也较低的国家,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媒介素养的教育和普及,在一些欧美国家,甚至从小学开始,就开展媒介素养的教育了。我认为,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这一块,我们要迎头赶上,否则自媒体的乱象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理。
  而“新闻电影”是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比较好的切入点。
  电影于19世纪晚期作为一种大众娱乐新方式出现,如今随着电影“几乎与印刷品及音乐一样普及”,人们开始关注电影与新闻的联系。2004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回顾单元特地以“新闻前线”为名放映了91部与新闻有关的电影,组织者称:“新闻与电影一样承载着信息、意识形态、政治、真实和谎言。这一回顾在电影的历史之旅中洞察新闻业的各个层面:调查报道者、丑闻揭露者、写伤感文章的女记者、讨伐者、英雄、反派。”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根据记者采编活动改编的电影受到观众热捧并屡屡获奖,说明真实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记者形象已成为电影取材的热点之一。有研究者将以新闻为题材制作的影片称为“新闻电影”,认为这一虚构现实“叙述内容所依托的新闻事件又来源于现实世界,因而产生了‘跨世界通达’。”
  当前电影作品的网络化传播打破了以往电影放映的时空限制,“可以确定无疑的是,我们正处在所有电影爱好者的黄金年代。视频、DVD、网络下载和流媒体的高速发展使古今中外丰富的电影资源变得唾手可得。”据我的初略统计,目前可从互联网平台下载、观看的中外“新闻电影”至少有150部,“举凡新闻史上有价值的人物、重要的事件与话题,以及媒体与社会、媒体与政治等主题,电影很大程度上都用自己的语言做了及时的反映。新闻人的命运,新闻人的梦想,新闻人的欲望,他们在职业内外的飞翔与沉沦,抗争与挣扎,痛苦与快乐,电影都给予了细心的观照。”大学生群体如今正成为线上电影作品的主要观众,电影作品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已越来越成为他们确立自身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面对纷繁的信息 大众理性的判断力亟待提高
  新安:所谓的“新闻电影”其实远远不止书里提到的这些,那您选择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朱晓凯:我选择的标准,一方面是对“新闻电影”的价值取向进行鉴别,从中筛选出适合的电影资源,另一方面是参考了网络权威观影平台的评级打分,选择那些故事性强的影片。
  比如,国产影片《记者甘远志》是以“新时期新闻记者的杰出代表”、海南日报报业集团记者甘远志为原型创作拍摄的,影片中甘远志深入基层进行采访的几个具体事例,让人们、特别是当今的记者编辑们思考:如何理解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再比如,美国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说的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安保人员朱维尔率先发现并上报了奥林匹克公园有炸弹的信息,从而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但他随后却被列为头号嫌犯,受到众多媒体的污名化报道,朱维尔为此不得不进行反击的故事。这部影片实际上是提醒人们,如何才能避免落入“媒体审判”的陷阱。
  新安:你想让别人从这本书里读到什么呢?
  朱晓凯:观看“新闻电影”只是一个手段,我其实更希望能通过观影,能够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我在书中用了60多部电影,阐述了近30个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实际上就是希望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大家能够有理性的判断能力,同时在生产和传播信息,或是公开讨论公共信息时,也能够真实、理性、中立、客观,要有自我的责任意识。
  新安:这些您选择的电影涵盖了各个年代和国家,是不是能简单说,媒介即讯息。这些新闻电影都在某些角度上,诠释了这个观点。
  朱晓凯:媒介即讯息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理论。这个理论凡是学新闻的都是耳熟能详的。“媒介即讯息”的核心观点是:媒介本身比它所传递的信息更有意义。虽然一直有人批评这个理论是“技术决定论”,但也确实强调了媒介形式的重要性和媒介技术的创新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比如说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了人们生活的入口,各种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媒介极其丰富,因此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即便是同一条信息,也会完全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和影响。这就是我对于互联网时代“媒介即讯息”的理解。
  新安:身为曾经的媒体人,现在的教学和研究者,您个人认为新闻传播教学的与时俱进,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朱晓凯:前段时间的“张雪峰事件”其实也暴露了当前高校新闻学教育的一些问题,比如相当一部分理论都是几十年前的,与当前的媒介环境不相匹配,新闻学的理论研究与现实脱节,在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中都是非常突出的。再有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真正培养学生采访、写作、编辑、拍摄、策划、评论等实践操作的技能,再加上自媒体的兴起,让新闻专业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了,如何将新闻传播学与当前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深度融合,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高校新闻学教育只能是论文越写越多,道路越走越窄。
  新安:这些年确实有很多精彩的“新闻电影”,在您提及的这些电影中,如果让您选个必看榜单或者前三名,您会怎么选,原因是什么。
  朱晓凯:如果是从新闻史的角度来选,我选的是《公民凯恩》,当然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作品,该片一直处于“神片”的地位。如果是从记者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角度来选,我选的是《总统班底》,或者是《聚焦》。如果从新闻业带给人们温暖的角度来选,我选的是《西雅图不眠夜》。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蒋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