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植欢 汪德生
2022年6月17日,由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福建”号航母正式下水。福建舰的下水意味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正式步入三航母时代。
国人为之骄傲,世界为之瞩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国内新闻刚一播出,远在万里之遥的英国纽卡斯尔市的一处公墓内,5座并不豪华的墓碑前,第一时间就有人摆上了“福建舰”下水的照片和一簇簇黄色的鲜花。这一幕被发到国内社交媒体上时,引发了大量网友的转发和评论。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则更是引起一场小小的轰动——因为在这5座并不豪华的墓碑中,前排三座并列的墓碑右侧第一座墓碑的中间正文为:大清故勇安徽庐州府庐江县顾世忠之墓。
庐州,合肥之古称;府,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区划;1363年,升庐州为庐州府,领合肥、庐江、舒城三县。即“大清故勇安徽庐州府庐江县顾世忠”,今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人!
顾世忠,是庐江县哪个乡镇人?又为何客死异国他乡?
一
历史回眸:光绪元年(1875),李鸿章奉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光绪五年(1879),清政府向英国订造了两艘撞击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清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奏准“以丁汝昌统领北洋水师”。2月底,丁汝昌率北洋水师200多名官兵抵达英国纽卡斯尔市接收超勇号和扬威号。不幸的是,就在这期间,顾世忠、袁培福2名水兵因水土不服而病故。对于中国人来说,落叶归根、魂归故里是践行“以死为大”的根本所在。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把他们“平安”地带回故里,无疑是不现实的。于是,接舰部队便在隔海相望的圣约翰公墓买了一块墓地,让这2位水兵在异国他乡入土为安。
光绪十三年(1887),又一批北洋水师官兵来到纽卡斯尔市接收靖远号和致远号。其间又有3名水兵先后病逝,被送往圣约翰公墓,与另2名水兵安葬在一起。辛亥革命前夕,即清宣统三年(1911),原“广丙”舰管带程璧光,率“海圻”号巡洋舰前往英国参加加冕典礼。其间,程管带专程前往圣约翰墓园吊唁五位北洋水师义士,并对墓地进行了修缮。
1912年元月,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正式建立中华民国。就这样,万里之外的五位清朝水兵之墓,随着清廷的消亡而被国人遗忘,在异邦安睡百年有余。时至2016年5月,一中国留学生无意之中路过此公墓,在几座残碑之间竟发现中文痕迹,便即刻向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呈报。大使馆立即组织查证,确认了公墓中长眠的是5位北洋水师水兵的真实性后,便决定对水兵墓进行修缮。历经两年,于2019年圆满完成修缮工作。墓碑墓地修葺一新,五座墓碑都是中式,面朝东方,远眺故乡。
在修缮竣工仪式上,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马辉出席并发表了一段简短而深情的讲话:我们维修北洋水师水兵墓,给予为国献身者应有的尊严,谨以此告慰英灵。愿国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励精图治,世代奋勇前行。
二
2022年6月30日,《大众日报》刊登一篇题为《魂安英伦的北洋水兵》的文章,其结尾写道:如今,还有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关于这五位水兵及其后人信息一直没有找到。福建籍的水兵应该好找一些,他们一般有家谱传承。希望能有更多的信息浮出水面。
国史、方志、家谱是中华民族人文历史传承的三大支柱。
北洋水师赴英国接舰,国史、方志等相关文献资料关于这期间的记载十分少,尤其是关于赴英国“接舰”水兵的身份(履历)资料几乎没有。其“大清故勇”顾世忠,他是庐江县哪个乡镇(村)的人?是什么时候离开家乡的?家里是否还有嫡系宗亲?于是我们找来2017年五修的《潜川顾氏宗谱》。
据五修的《潜川顾氏宗谱》记述:“吾祖由武陵迁庐邑北乡盖数百年”,世代繁衍,渐成望族。其人丁主要分布在庐江县境内石头镇以及金牛、汤池、白山、戴桥、新度、古圩等地,人丁达万人之众。清嘉庆二年(1797)首修宗谱(因庐江县古时别名“潜川”,故其宗谱冠名为《潜川顾氏宗谱》)。二修道光十八年(1838),三修同治十三年(1874),四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修于公元2017年。遗憾的是,由于三修以前的宗谱早失,在现存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修和2017年五修的《潜川顾氏宗谱》里,没有查找到顾世忠其人及家族世系。但是,在四修《潜川顾氏宗谱》里,我们却发现“潜川顾氏”与“潜川丁氏”(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家族)几代联姻的记载:
十四世祖“顾其兆,字文广,生于康熙辛丑年,女一,适合邑知府衔丁南乔”(卷三第四十页);十八世祖“顾勇问,字礼传,生于道光二十七年,女一,适五品翎顶丁公孝侯次子五品顶戴先魁”(卷二第三十六页)。
顾世忠是丁汝昌率北洋水师赴英国“接舰”的200多名官兵之一。丁汝昌(1836-1895),首任北洋水师提督,庐江北乡丁家坎(今庐江县石头镇丁家坎村民组)人。而“潜川顾氏”其人口最多的聚集地也是今石头镇。那么顾世忠与丁汝昌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关联呢?
顺着这条线索,我们搜索查询到一篇题为《纽卡斯尔的中国巡洋舰——北洋水师生死战(一)》文章,其中有一段文字:“据考证,袁培福是山东登州府荣成县人,是舰上水手,顾世忠则是安徽庐州府庐江县人,系丁汝昌的亲卫。”
亲卫,官名,皇帝的侍卫。隋始置,明朝废。但后人仍习惯把军事将领的随身护卫称之为“亲卫”。
据此,我们找来2017年六修的《潜川丁氏宗谱》。该谱卷十一第六十四页记载:第十四世裔孙“为福,字维纲,乾隆五十八年(1793)生,配顾公学盛长女为妻”。卷十一第六十九页记载:第十六世裔孙“汝昌,字禹廷,生于道光十六年(1836),配钱公蓄千之女”。丁为福、丁汝昌同为“瑭公支下”,丁为福系丁汝昌叔祖父辈,顾公学盛长女为丁汝昌叔祖母。
经实地走访,丁家坎村老人们回忆:听“上人”(长辈)讲,丁汝昌一次回来探亲,就有十几名年轻人跟着他去了。
查阅《丁汝昌年谱》:同治十三年(1874),因清廷筹建海防裁撤陆军,丁汝昌与“顶头上司”刘铭传发生矛盾遭罢免,回家闲居三年。至光绪三年(1877)秋,在李鸿章的斡旋下,丁汝昌赴天津参与“北洋海防”筹建。可以推定,“丁汝昌一次回来探亲,就有十几名年轻人跟着他去了”,时间就是1877年,“十几名年轻人”中,顾世忠是其中之一。因丁汝昌再次回家乡修家谱建宗祠,是光绪十五年(1889),顾世忠已经离世8年了。
据相关北洋水师史料:当年加入水兵的年龄要求是“16岁至17岁者”。也就是说顾世忠于1877年跟随丁汝昌从军,至少是16岁。他的出生时间应该在清咸丰十年(1860)左右,于光绪七年(1881)病逝,应该超过20岁。是年丁汝昌45岁。在那传统的封建社会里,血缘和地缘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作为当年被迫离职回乡又重返仕途的丁汝昌,选用随自己外出的叔祖母娘家后人顾世忠做“亲卫”,于情于理,可信无疑!
那为什么在四修《潜川顾氏宗谱》里没有“顾公学盛”和顾世忠的信息呢?
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修宗谱时,顾世忠已逝去25年。且逝于异国他乡,未婚无嗣,故四修宗谱世系里没有任何信息。在交通和通信极端落后的年代,续修宗谱收集资料困难,有遗漏是可以理解的。
寻根至此,我们基本能够确定:“大清故勇”顾世忠,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亲卫”,是今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石头镇人,“潜川顾氏”嫡系后裔。
时隔百余年,远在异国他乡的五位北洋水师水兵之墓已得修缮。在2019年墓地竣工仪式上,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挽联书:
万里忧国埋忠骨,
千秋弘义唱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