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极少养宠物,仅仅出于善心,小时候捡过一只流浪狗,是只白色的哈巴狗,但是并没有悉心照料过。那时在农村,除了给它吃的喝的,有病了带它去看兽医外,几乎没有给它洗过澡。门口有一个池塘,它会自己下水游泳。后来那只狗好像嫌弃我们一家人似的,养了一年多,有一天它跟一个收废品的跑了,为这我哭了一个中午。那是我第一次跟宠物产生感情。
工作以后养过金鱼和乌龟,可惜很快就呜呼了,朋友听了眼睛瞪得老大:“乌龟也能养死?真不是一般人!”其实我是不喜欢养宠物的,有时看别人养着好玩,自己心血来潮也想学着养,可惜总是不得法,残害了生灵。但女儿天生是个宠物迷,如果不是家里面积有限,我相信她应该是想开个动物园。
有段时间,7岁的她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哭着要养猫狗。我怕那些东西,不仅需要大量的精力、时间,而且狗狗在家里到处掉毛。猫呢?我最害怕它钻被窝。小时候邻居家的猫咪钻进我熟睡的被窝,吓得我魂飞魄散。女儿连续哭了半个月,我实在无能为力,最后朋友建议我给她买只鹦鹉,以安慰她挚爱动物的幼小心灵。我一听这个主意真的不错,我也喜欢小鸟,光是听它的声音就如同进入了森林一般,有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我征求了女儿的同意,带着她去花鸟鱼虫市场挑选了两只虎斑鹦鹉。其实本来是只买一只的,但又怕一只太孤单会得抑郁症(不知道鸟儿有没有抑郁症),就干脆买了两只,一只绿的,一只蓝的。绿的是春天的那种鹅黄绿,通体的黄绿色,干净可爱;蓝的是清爽的冰川蓝,背上的虎斑纹是灰褐色的,像麻雀的翅膀。看到它们,仿佛目光触及山川、冰河和树木的葱茏,自然美丽的色彩,诗情画意一般醉人,美得有点不真实,有点让我怀疑它的羽毛是经过人工染色的。
我给它们选了个好看的竹质鸟笼,虽然我有点觉得,不管是何种鸟笼,对鹦鹉来说,实在是宠得有点过犹不及。但是如果没有鸟笼,那就更麻烦。我查过一些资料,说虎斑鹦鹉并没有野外生存能力。好吧,也许是千百年来,它已经习惯了一方狭小的天地,安逸,娇惯,被照顾,被宠爱,在这种习惯里延续它的基因。有了鹦鹉相伴的日子,我并未觉得多么欢天喜地。倒是女儿,再也不哭着要买猫狗了,每天早晨起来就蹲在地板上幸福地笑,陪鹦鹉说话。她给两只鸟分别取名叫“绿绿”和“蓝蓝”,她说两只鸟是她的孩子,她是鸟妈妈。但女儿却不是一位称职的鸟妈妈,因为每天给鹦鹉换水,添加鹦鹉粮,清理鸟粪,已经变成了我必干的家务之一。
两只鹦鹉都还不会“说话”,我和女儿商量教它们说:“你好漂亮!”之所以教这一句,是因为夸人漂亮能给人积极的正能量,人人爱听,况且我和女儿皆是爱美之人。鸟儿不会说话,多数时间都在发出清脆的鸟叫,有时候喳喳喳,有时候啾啾啾。再有时候,一阵急促的鸟叫像在呼唤它的主人,又像它俩在生气斗殴,听得我恍入野外无人之境。我想,这可能就是小动物带给我们的快乐,它让我们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我们体会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与灵气,忘却俗世的烦恼。偶尔空闲的时候,我也会静下来陪它们说上两句话。
我仔细观察过它们的生活。它俩立在同一根木棍上,不分黑夜白昼地,就那么立着,不知疲倦。偶尔有一只越过伙伴飞到木棍的另一端,像是在有意锻炼下身体。它们是那么顽皮天真,娇小可爱,精灵一般让人喜欢。两只鸟儿虽属同类,但性格迥异。蓝蓝性格泼辣,霸道,能吃能睡;绿绿就温和得多。刚领回家的那几天,我只给它们弄了一份鸟食,总是看到蓝蓝在不停地吃,而绿绿蹲在离食物远一点的地方,像个受气包一样无精打采。有时候绿绿壮着胆子想凑近食物吃两口,蓝蓝一扑棱翅膀,炸着羽毛对绿绿发起进攻。我看蓝蓝欺负绿绿,实在看不下去,就弄了两份鸟食,两份水,一只鸟儿一份,互不哄抢。果然,绿绿有了属于自己的食物,也变得和蓝蓝一样爱吃食了。只不过蓝蓝还是那么调皮,有时候用喙咬着绿绿的尾巴摇头晃脑,有时候跟绿绿叽叽喳喳地吵架,有时候又好得像一对恋人。一天夜里我起来喝水,看到它俩依偎在一起,它们的喙像人类的嘴唇一样,互相啄着,亲吻着对方的羽毛。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一阵莫名感动。听说一对鹦鹉之间会有很深厚的感情纽带,像恋人一样,难舍难分,相濡以沫。
鸟儿的世界虽然简单而平凡,但是这两只美丽的生灵让我们的家里多了许多生动的气氛,它们俨然已经变成了家庭的一分子了。接下来,我们的任务是,教会它们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