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长三角地区是国内肉牛消费最活跃、等级最高、消费产品最多样化的区域,牛肉市场需求规模大,每年有近60万吨的牛肉缺口。”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常委、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聂磊依旧关注乡村振兴和农业话题。他认为,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一员,安徽肉牛产业发展应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打造长三角优质肉牛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过去一年,聂磊围绕“中部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等课题,和其他政协委员一起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
聂磊在调研中发现,实现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长三角地区在养殖用地、环保等政策上存在差异,缺乏区域性肉牛产业规划统筹协调肉牛产业发展。长三角地区在肉牛产业链上的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和合作机制。在肉牛产业链中,各环节信息传递存在不对称现象,导致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牛肉产品价格难以保证。
“对我省而言,肉牛产业的发展不但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本地肉牛遗传资源保护也有待进一步加强。”据聂磊介绍,我省本地肉牛品种多样,主要有大别山牛、皖南牛、皖东牛等黄牛品种和东流水牛、江淮水牛等水牛品种,但每个品种存栏量较少,缺乏品种繁育体系,难以构建优势的品种品牌。
聂磊建议,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长三角区域肉牛产业发展统一规划,统筹规划肉牛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安徽打造长三角优质肉牛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通过推广使用电子耳标,建立每头牛不脱落、唯一的芯片标识码,建立牛肉安全追溯和防疫追溯体系,实现从养殖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建立长三角肉牛产业统一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定期交流和协商机制,便于及时掌握和分享各类市场信息,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聂磊还建议强化科创合作,鼓励支持区域间科研院所与相关企业产学研合作,围绕肉牛饲料、良种繁育、精深加工、疫病防控等环节,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推动肉牛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