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孤独症俗称“自闭症”,它主要有哪些典型表现?家长如何早期识别?记者采访了安徽省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中国科大附一院儿科发育行为儿科徐桂凤。
孤独症与认知能力并不必然相关
为提高社会对孤独症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儿科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安徽省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日前开展了“世界孤独症日”义诊。“我家孩子不太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交往,老师提醒我们来看看。”4月1日,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儿科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前来咨询。
“这个孩子与他人的眼神接触不多,叫他的时候不回应或叫好几声才回应,这是孤独症的典型表现。”通过问诊,徐桂凤发现,这个孩子和他人的交流都是单向的,很难有回合式的沟通;有时尽管在说话,但却和当下的场景没有关联。
通过详细的问诊,徐桂凤判断,不排除这位孩子有自闭症的可能。“我家孩子认知能力很好,在家很喜欢背诗,总是不断重复背诵,怎么会是自闭症呢?”孩子的父母表示有些难以接受。
徐桂凤强调,孤独症的典型表现是社交障碍,与认知能力并不必然相关,有的自闭症儿童智商甚至高于普通人。
典型表现为社交障碍及刻板行为
孤独症俗称“自闭症”,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以及刻板的兴趣和行为偏好。
徐桂凤表示,孤独症的典型表现主要有目光接触缺乏或减少;叫名反应不应或回应少和共同注意视觉整合不足;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请求;语言发育迟缓;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以及言语的倒退、重复语言或无法维持对话等。
“最严重的孤独症患儿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事物的兴趣大于对人的兴趣,几乎没有自己的情感表达或者对别人情感的回应。”徐桂凤说。
家长如何早期识别自闭症?徐桂凤表示,家长可以注意观察孩子的社交行为,比如3个月的孩子还没有社交微笑,6个月的孩子回避眼神对视,1岁的孩子被叫名字没有回应,这些其实都是自闭症的早期特征。她提醒,若孩子出现这些预警表现,家长一定要及早介入。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实习生张清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