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寿者留名凤阳山
□陈增励

  风景怡人的凤阳山。 

  寿比南山不老松。凝聚真情的诗句,是祝福,也是心愿。传统文化中,长寿,排列在五福的首位。颐养天年,各有通途。“归来煮白石。”唐代滁州刺史韦应物对全椒山中道士的养生之法,了如指掌。
  树有本水有源。宋代文献《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八记载:享年八百岁,历夏代而至商代的第一大寿星、道家先师、中餐烹饪法的发明者彭祖,曾在濠州东南四十里的濠上山采食云母,得以长生,后世效仿不已。濠上山,今名凤阳山,明代前也称云母山,因洪武七年改濠州为凤阳府而得名。这里群峰耸立,绵延百里;流云林海,气势恢宏。物产富饶,尤其盛产富含多种金属元素的造岩矿物云母。医家认为其味甘,性平和,具有明目、延年益寿的功效。
  美食家彭祖,从封地彭城(徐州)奔波几百里,来到凤阳山煮食云母,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民间有“彭子活了八百年,有话不对妻子言”的俗语,“有话”当然是指养生之法,看来这种说法完全不正确。因为他并未独享秘方,而是将其公之于众,所以《神仙传》有记:“人共传采于此山”。
  青山依旧在,往事传千年。彭祖之后,寿者,更是在这里留下了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
  古代,濠上山北面柳泉寺附近的村庄里,生活着一位叫赵原的山民。种地之余,常打柴束薪,无偿赠送给寺庙使用。一天,老僧仔细端详赵原,缓缓说道:“看小哥面相,阳寿将尽。”赵原闻听此言,万分惊恐,恳求师父指点,以脱离厄运。鉴于赵原多有善行,老僧告诉他:某月某日,天朗气清,春光大好,南斗和北斗会在山上大石头边下棋。你挑一担酒,不要惊动他俩,选不远处的上风头停步,用瓢反复扬起酒,让酒香四溢,必能如愿。
  赵原依计而行,果见白须飘飘的两老头专心下棋。忽闻酒香,齐声招呼赵原,也不问价钱,你一瓢,我一瓢,开怀畅饮。赵原只见身边的树叶,绿色和枯黄色飞快闪现,交替而过。喝完酒,两位鹤发童颜的老者红光满面,神采奕奕,说无钱付账,不过坐南面北的老人问赵原有何要求。赵原赶紧回答只求延寿。这位老人掐指计算,然后微微一笑:“这个容易,你可以回去了。”说完,顺手洒落棋子,化为漫山遍野玲珑剔透的石头。
  赵原告辞转身,却发现木桶、绳索、扁担均已腐朽。空手回到村里,时光已过百年,恍如隔世,村中无人认识他。据说赵原又活了九十九岁。此虽是神话,然而,今凤阳境内,棋盘山和棋盘路,作为佐证的地名,仍在使用。
  另一位留名凤阳山的是东汉建安三神医之一,出生于侯官县董墘村的董奉。《真仙通鉴》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他善于养生,永葆青春。
  董奉与医圣张仲景、医神华佗齐名,被称为“医仙”。《太平广记》神仙篇说:三国时期,吴人董奉,游历至曹魏管辖地钟离境内,居住在凤凰山之南六十里的山坡,今凤阳横涧山下,见民贫穷,困苦不堪,于是鼓励人们栽种果树致富,但是当地人以为游医之言不可信。董奉只好另辟蹊径,平时为人看病不收医药费,但要求病重者治愈后,种5棵杏树,轻症者治好后种1棵杏树。由于医术高明,十年,治愈者植杏树一万多棵,蔚然成林。
  董奉适时建了无人看守的商业库房,让买杏的人将谷物放在里面,等价交换。假如有人送来一斤粮食却拿走两斤杏子,这时,就会有老虎追逐咆哮,所以没有人敢投机取巧。粮满仓,收获喜人。董奉从不出售,而是用以救济贫苦的百姓以及没有盘缠的旅人。于是“杏林”的美誉,不胫而走,并且成为中华医药学的代称。
  当然,董奉的杏子,也还有妙用。民间传说,董奉用杏子做成杏丹,时常服用,因而驻颜有术。这也就不难理解吴先主(孙权)时,有一个年轻人在董奉的家乡做小官,当时董奉四十多岁。光阴荏苒,岁月飞逝,五十多年后,此人故地重游。同僚都成了老人,唯独董奉容貌如旧。因此他好奇地询问:“您成仙了吗?我已苍颜白发,老态龙钟。可您却丝毫不见衰老,这是怎么回事?”董奉淡淡而言:“偶然耳。”
  与其说仁者寿,不如说德馨者寿。董奉在凤阳期间,治病救人,传授医术。他长命成仙,以及精心打造的杏林,世代传颂,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