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I03版
发布日期:
办案札记
公益诉讼守护英烈荣光
  尊崇英雄、缅怀先烈是一个民族铭记历史、迈向未来的精神力量。清明时节,作为无为市检察院红色文物、纪念设施公益诉讼“回头看”专项组的一员,我与其他干警一道,追寻英烈的足迹,保护英烈名誉及纪念设施不受侵害,让烈士荣光照亮前行之路。
  桃花抚英魂青山埋忠骨
  3月26日,我们驱车前往无为市牛埠、昆山等镇,对烈士纪念设施进行实地走访,检查设施完好情况、环境卫生、安全管理等,对部分偏远、零散烈士墓进行查看。
  在牛埠镇蔚山小学旁,13位无名烈士安息于此。墓园庄严肃穆、松柏交映,正中耸立着一座8米高的纪念碑。1949年3月间,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前夕,攻打国民党军队设在土桥的据点,战斗异常激烈,部分指战员负伤,其中有13位重伤的无名战士终因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在行至碑后,恰逢桃花飘落,为烈士们披上一层薄纱,正如诗文所述,桃花红雨英雄血,陵园千古慰忠魂。
  继续前行,映在眼前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春风把绿色的田地环绕,青山送来一片翠绿映入眼中。深山里的几处烈士墓,多为扑灭林火而牺牲,家人为怀念立碑于此。身处山中,周边灌木、竹林遮挡,行至愈深,愈是不便,同行女干警没有犹豫,一路随行,像是一场践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行动。
  以烈士之名冠故乡之名
  严桥镇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是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七师于1941年5月1日,在无为东乡胡家瓦屋组建成立,随后进入严桥山区。血泊中诞生的抗日健儿驰骋皖江,部队由最初的1900余人发展到北撤前的3万人,像一把利剑插进敌人心脏。
  3月29日,我们来到严桥镇辉勇等村,看着眼前的烈士名与导航的村名重合,以为是巧合,村干部介绍道,不是重名,是烈士赋予了村子新的名字,这样的“巧合”,严桥还有4处,分别是以沈辉勇、沈斌、蒋海云、俞琳烈士所在的辉勇村、沈斌村、现红庙海云村、俞琳村,几位闪闪发光的烈士名字已成为当地红色地标。
  在俞琳村,清晨,孩童提起书包进入俞琳小学,傍晚,老人三三两两在俞琳故居的新农村广场拉起家常。燕龙山顶,是当地最高的地方,天气晴朗时,不少人爬上高峰,吹春风、晒暖阳,与之相伴的则是塔身白色、自下而上渐细的正六边形沈斌烈士纪念塔。严桥镇这些地标,都代表着一份独特的红色记忆、“精神坐标”,是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赓续传承永垂不朽
  无为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革命期间,共有3173名革命烈士为民族解放事业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作出了重大牺牲,初期建有376处烈士纪念设施。
  3月底,我前往皖江烈士陵园履职检查,从大门而入,15米高的塔身巍峨耸立,塔底部8根高大水泥柱与塔基浑然一体,支撑着全塔,塔的正面镌刻着时任省政协主席张恺帆(无为人,曾任新四军秘书长)亲笔题词“皖江革命根据地死难烈士永垂不朽”15个大字。园内还有200多座无名烈士墓区和零散烈士墓区,墓体庄重典雅,松柏常青,绿草环抱,肃穆温馨。
  在即将离开时,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讲解员为学生介绍新四军七师的奋战故事,了解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号召全体同学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学生们献上鲜花篮,在碑前入队宣誓。
  岁月也许会改变山河,但革命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前进的道路上,也许会遇到各种困难,但革命烈士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也会伴随着学生与我。
  姚学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