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还当“素读”
  “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宴中无酒则罢,有则必当饮。”无论何时何地,这种生活都令我心驰神往;只不过饮酒应浅尝辄止,读书当细嚼慢咽。尽管这种饮酒方式和读书方法不是我的独创,但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下来,依然起到了吹糠见米的功效,并由衷地感叹古人的概括经典至极:“经书为稻粱,史书为肴馔,诸子百家为醯醢。”
  其实读书的方法不胜枚举,精读、研读、诵读、闲读等,是各有各的妙处,各有各的情趣;于我而言,最喜欢的还是素读。何谓“素读”?简而言之就是朴素地读,作家阿城将其解释为“你不带你的意见去读”。胡兰成在他的《中国文学史话里》还作了这样的比喻:“素读”好比通灵感应,“虽不知底细,但已开阔了胸襟,只觉得我家的街门与屋瓦也是在《尧典》的世界里”,“原来读文章可以像惊艳,原来前生已相知”。事实上,“素读”是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的一种读书方法,就是读书的人完全按照作者的思路来,先把作者的思想吃透,无须凭借方法训练和学理分析,直接与书本素面相见,通过自己的最初认知、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从中得到所思所感所叹所悟;尤其是古代的私塾教学,都是以“素读”启蒙。因此“素读”就是品茗功夫茶,在慢悠悠的咂舌中,在情绵绵的回味里,体会个中意境和韵致。
  现实生活中,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拿到一本崭新的书籍,总是先看名家序言、作者简介,甚至别人对此书此人的评说论述,从而使自己读书时容易理解,加深印象;殊不知,这种读书方法容易使别人的看法和思想先入为主,严重地影响阅读的感觉和思维,如此读书只是在别人咀嚼过的基础上又咀嚼了一遍,在别人走过的小径上又行走了一趟,不但枯燥无味,而且毫无益处。还有少数人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字才看两行,书没翻一页,就开始板着面孔喊反对意见,提不同见解,俨然一位才高八斗的批判大师,如此这般,怎么能够在高兴时读出一种澄明,在烦恼时读出一种旷达,在寂寞时读出一种安恬,在落魄时读出一种幽静,在忙碌时读出一种睿智,在痛苦时读出一种豪放,在尴尬时读出一种仁厚,在困扰时读出一种从容呢?
  因为职业的关系,我的工作在1998年之后基本上依赖于电脑,浸淫日深,写作变成了敲键,随后,阅读变成了网读。虽然“网读”在浏览速度和信息量以及吸引眼球等方面,要胜出传统的读书方式许多倍,但是快速却无快感,经眼的宋体字如同过眼的烟云,留不下任何深刻的印象,到这时我才真正地发现原来的“素读”,与凿壁偷光、牛角挂书、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追月之读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于是喜欢夜游的我,又开始斜靠床头,取一个舒适的姿势,细品几句隽语,慵读几页闲书。书是随手抽的,有时甚至就放在枕下,也不必像平时那样,为某一主旨苦思冥想,为某一内容搜肠刮肚,或者为某一疑难寝食不安;现在只需用被子掩住半个身子,就着明亮的灯光,用心灵感应情节的跌宕,用机智悟解人生的哲思。我可以把书随意地打开,没有目的地进行浏览;可以接着昨天的小说,一口气读上三五十页;亦可以品读几篇精美的散文,然后细嚼慢咽,直至获得一份安然的心境,直至心灵像杯子里的茶叶一般,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此时,我深切地体会到:“素读”的感觉真好!钱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