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在寿州大地上,楚令尹孙叔敖绘制了一幅宏伟的巨作芍陂,画里清波荡漾,稻花飘香,吟唱了二千五百年的诗情画意。《史记·循吏传》记载:“孙叔敖……三月为楚相,施政导民,上下和合,吏无奸邪,盗贼不起。”为实现楚庄王称霸中原的愿望,力谋足兵足食,使楚国富强起来。于是孙叔敖选择淮南地区有利的自然条件,沿着淮河南岸,由西向东,从史灌河、泉河、沣河、汲河而达淠河、淝河,兴筑一系列的灌溉工程,大规模地发展农业生产,这片土地成为丰富的粮仓。
一代名相王安石到桐乡路过安丰塘,写诗道:“鲂鱼鲅鲅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安丰塘上承山中的泉水,下灌溉万顷沃土,渔舟唱晚。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行色诗曰:“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风景如画的安丰塘,雨天、飞雪、晨雾、晚霞,美丽而多姿。秦朝统一中国,寿春城成为九江都的首府,西汉前期,又是两代淮南王的王都。这一时期,汉代芍陂塘坝建筑的遗迹,反映出寿春农田水利的空前发达。宋朝进士陈舜俞得知安丰知县修建芍陂,和诗道:“雩娄陂水旧风烟,可喜斯民得继传。万顷稻粱追汉日,五门疏凿似齐年。”宋代梅尧臣的好友原是寿州的县令,他来安丰塘游玩,感叹楚人造福人民的作为,有诗曰:“水有鸟鱼美,土多姜芋宜。宁无董生孝,将奉叔敖祠。”宋朝词人王之道在安丰道中:“水满陂塘草满川,望中茅屋起孤烟。十年不踏安丰路,遂与清淮作次边。”
风景芍陂独好!宋朝勇冠三军的韩世忠看到安丰塘触景生情地写道:“万顷琉璃到底清,寒光不动海门平。鉴开波面一天净,虹吸潮头万里声。吹断海风渔笛远,载归秋月落帆轻。”元朝著名画家和诗人王冕送王克敏之安丰录事,有诗道:“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圣上喜迎新进士,民间应得好官人。”
从郦道元《水经注·淮水》所记至今,孙叔敖祠岿然立世已达一千余年,东有老庙,西有安丰故城,面迎水陂。清代夏俱庆有诗晚眺安丰城:“深林隐古寺,落日映丹枫……芍陂犹未改,流水自西东。”明朝进士郭公周住在孙公祠里,来到白芍亭,遐思万千:“春回千姓稿,遥忆百年规。更喜循良在,芳猷照断碑。”
清代嘉庆年间夏尚忠在《芍陂纪事》中提到,孙公祠在明清两代有七次比较明确的修葺记载。乾隆元年,段文元来寿州任知县,第二年遇到安丰塘涨水决堤,亲临抢修,筑起石坝,理通两闸,并赋诗道:“孙公祠在芍湖边,古树残碑夕照偏。闻道环塘三百里,于今多半是桑田。”大清道光二年,寿春镇中营游击状元丁殿甲,巡视郊野南数十里处安丰塘,遥望有祠庙高墙峥嵘,不知何神,于是询问当地父老方知是孙公祠,感慨万分,徘徊良久,与祠僧交谈,后撰文立碑于第一进房西山墙南。清举人周光邻诗曰:“楚相祠前柏荫清,芍陂晴藻碧烟横。欲知遗泽长留处,三十六门秋水声。”
楚国人民兴建的安丰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比西门渠、都江堰和郑国渠要早两、三百年。嘉靖黄廷用文曰:“美哉,塘也。浩渺迂回,波流万顷”。以恩贡生授江南寿州同知的颜伯珣,督修芍陂,亲巡躬历,不辞辛劳。在参与大堤种柳树时写诗道:“我今淮南未僚列,许身难比稷与契。操筑日日芍陂头,种柳犹课春时节。”
如今的安丰塘,移来八公山之石筑起二千五百米大堤,环塘绿柳如带。碑亭秀雅,湖水清澈,远望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平波之上的塘中岛花开四季,湖畔良田万顷,一塘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