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从书架上随手拿起一本书——《佐贺的超级阿嬷》翻阅起来,作者是日本的喜剧泰斗岛田洋七(原名德永昭广)。在书中,他用轻松诙谐的笔调,讲述了小时候和外婆一起生活的故事。在几处作者近乎随意却感人至深的情节描述中,我流下了热泪。但是,在读完全书后,当我有意识地再去回味书中的内容、哪怕任何一个细节时,我发现已全然忘记。
这让我忽然有些骇然。这应该就是阅读失忆症吧?忐忑中,我将书放回了书架,之后也专门留意起这方面的书籍。不久便觅得了这本《叔本华:怎样读书才有效》。尽管时隔近两个世纪,阅读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本书的同名文章中,叔本华也没有提到“阅读失忆症”这一名词,但他提及阅读当中所呈现的现象与现在的阅读失忆现象并无二致。
亚瑟·叔本华(1788年-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他认为,阅读之所以让人遗忘,首先是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令思想被动的行为:“我们读书时,别人在为我们思想。无需自主思想而只用读书,自然会觉得轻松。殊不知,读书之时我们的头脑其实已经变成他人思想驰骋的场所了。”因此,一味读书“却可能渐失自主思想的能力”。失去思想的阅读,也就失去了记忆的动力,最终,阅读也会变成一次性的消遣。
其次,过多无用的阅读,也是造成没有阅读记忆的原因。为此,叔本华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读书越多,则读过的东西留存在精神中的越少,如此会使精神成为一块黑板,虽然上面重重叠叠地写满了字,却让人辨认不出究竟写的是什么”。显然,叔本华在近两百年前,还不曾预见到当下阅读环境的变化,否则一定痛心疾首:文本的阅读渐渐式微,视频阅读正大行其道。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大量的文本阅读终究还会带给人以记忆和思考,而过量的视频阅读不仅不会给人带来记忆,甚至还会削弱人原有的记忆能力,使阅读成为一种肤浅的消遣。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他也刷短视频,而在刷完短视频后,经常“忘了刚才刷的是什么了。”因此,他每次在刷完短视频后,总要批评自己。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前一天,他特意发了公众号,呼吁大家:少刷短视频,多读书。
在当下,阅读失忆现象应该是一种普遍的阅读状态。当然,无论文本阅读还是视频阅读,失忆的性质应当是相同的。那么,如何改善在阅读当中的一些不良状况甚至最大程度上解决失忆症呢?叔本华也提到了几点:
一,读书一定要学会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增加记忆;
二,不读劣书,是读好书的一个先决条件。叔本华认为:“劣书是损精伤神的毒物,如果大众通常只读时髦的东西,而不读各时代最经典的书,那么作者必将囿于当下流行思想,在时代的泥泞中越陷越深。”这就如同时下的短视频,人们深陷其中却甘之如饴;
三,结合自身兴趣,有的放矢地选择书籍;
四,温故而知新:“任何重要的书都要立即再读一遍,一是因为第二次阅读更能使人理清书中所述各物之间的联系,读者知道书的结尾,方能彻底理解书的开端;二是因为人在第二次阅读时的情绪和心境必有所不同,因此所得的印象也就不同”。
归根结底,阅读失忆现象并非只是记忆的问题,这与个人阅读习惯、阅读选择、阅读时间以及外部环境都有关系。阅读者要有针对性地自我调节,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获得阅读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