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潘小娴新近出版的散文集《一树梅花一溪月》,笔触细腻,诗意盎然,字里行间乡愁缱绻,犹如画卷,直教人油然生发“今夕何夕,遇此佳著”之慨。
散文这种体裁,貌似入手容易,人人可为,也因此形成了严重的同质化、低质化现象。潘小娴呢,却如梅开严冬,文字朴拙而灵动,深情又个性,极具辨识度。在《一树梅花一溪月》中,潘小娴恰到好处地采用了双重叙述视角,即一方面以童年的我——一个乡村姑娘、孩子的视角忆往事,吐心声,抒真情,另一方面,又以成年的我——一个媒体记者、作家的视角去追念、去审视、去反思,在铺陈描摹与今昔对比中,表达对故园山水、民俗风物、乡野美食及桑梓情深等的深深眷恋、浓浓乡愁与殷殷祝福……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马丁·杜·加尔在长篇小说《蒂博一家》中感叹道:“永远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事物,这是童年的回忆。”是的,岁月流转,童年永恒——那些有趣的游戏、无邪的欢笑、奇异的幻想、懵懂的心思、晶莹的委屈……如今都化成了一篇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的美文,在馨香的纸页间诉说着永恒。全书4辑作品,自《白鹅王子》开篇,由一幅“小姑娘撒腿跑,大白鹅展翅追”的“乡路晨趣图”,引领读者愉快步入作者年少时代的家乡,仅以第三辑“翩翩小儿郎,骑马上学堂”为例,小伙伴们春斗碧草秋斗蟋蟀,做把弹弓赶雀撵鸡,进山砍柴采摘野果,将铁环滚成风火轮……可谓童心纯纯,童真满满,童趣多多,直读得我这个“中年大叔”含泪微笑,世虑全消——童年,竟是个“全科医生”呢,它能治愈我们的一生。
在童年的视角之外,潘小娴又以奔波十丈红尘、历经风雨沧桑的他乡人视角回溯自己的精神原乡,叙事中见热爱,描绘中溢深情,对比中透思考,追忆中蕴哲理。作者笔下的故乡梅村,既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又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喜的是,“梅村人家的小日子,如荷花盛开般,一天天圆满起来了”,明亮与美好成了主色调,然而,作者却又喜中有忧,因为在城市化、现代化快速演进的潮流冲击下,那些“生命和岁月中的独特气味与独特印记,正一步步地被剥离出去”,那些类似“美好一天,从与猪散步开始”“我挑着柴,哥哥站在桥头等我”“暖暖光阴,与南瓜一起成长”这般拙朴、怡淡、悠然的传统乡村诗意画卷已色褪影杳……
值得一提的是,全书语言质朴而清新,明快又典雅,似溪流婉转,若花开嫣然。你看:“楝花风吹的四月天,紫烟袅袅,紫雾缭绕,村里的小芳们,穿梭在楝花风里,踢呀踢,跳呀跳,笑呀笑,一个个人比花还娇。”寥寥几笔,融情绘景,景中见人,作者常慧心独具地运用叠词、双声叠韵等,情趣横生,极富音乐美。譬如,她写家乡的美食“水浸鬼”,“嫩滑爽溜,清冽冽,甜润润”,她写家中的映山红,“一年年,枝枝缀锦,朵朵流霞,似乎,人间的一切欢聚、离散、喜悦、悲忧,皆坦坦荡荡,也不胜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