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I04版
发布日期:
  (上接AI03版)
  助力解决“空壳公司”清理之难
  随着国家“放管服”改革的推进,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商事登记便利条件,注册“空壳公司”转卖牟利,或利用“空壳公司”从事电信网络诈骗、虚开发票、洗钱、非法集资、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在行政检察专项监督中,我省检察机关将监督清理“空壳公司”作为5个“大专项”之一,并且重点围绕相关主管部门是否履行了监督管理职责而展开。
  据李卫东介绍,针对在刑事案件中发现的虚假注册登记“空壳公司”,出售营业执照、对公银行账户交由他人使用等违法行为,全省检察机关持续加大对相关行政机关监督力度,督促其正确履行监管职责,维护市场秩序。两年来,全省检察机关共制发检察建议237件,已采纳205件,督促行政机关及时清理“空壳公司”1546家,其中界首市检察院督促治理“空壳公司”行政检察监督案被评为安徽省行政检察监督护航民生民利典型案例。
  该院在办理江某等13人买卖公司营业执照犯罪中发现,江某组织人员在阜阳市辖区内成立60余家“空壳公司”,并将这些公司的营业执照和对公账户倒卖给他人用于网络诈骗、赌博等犯罪活动。经分析研判认为,这60余家公司具有成立时间集中,关联人员在公司中交替担任法定代表人、股东等职务,公司的注册经营地址虚假等特征,该区域此类“空壳公司”社会治理问题较为突出。
  界首市检察院运用大数据思维,确立以关联人员查找“空壳公司”线索的思路,创建“空壳公司”治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共筛查出679家“空壳公司”线索,其中在界首市注册的有12家。此后,界首市检察院联合当地税务、市场监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安、电力、水务等多部门,调取12家公司的税费、社保缴纳以及用水、用电、经营场所信息、年度报告等证据,查明涉案公司经营场所虚假、纳税记录和社保缴纳记录异常、水电使用记录异常、未实质性开展经营活动,属于虚假登记的“空壳公司”,遂向市场监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同时将相关案件线索移送公安机关。
  界首市市场监管部门采纳检察建议,分别对12家公司给予吊销营业执照处理。对于界首市以外注册的“空壳公司”线索,界首市检察院依法向公司注册地检察机关进行了移送。以此案办理为契机,该院又与市场监管部门建立起“空壳公司”治理协作机制,实现了“办理一案,影响一片,治理社会面”的监督效果。
  在淮南市,八公山区检察院针对辖区内长期无生产经营活动、3年内无相关税务记录的疑似“空壳公司”情形,向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行政机关采纳检察建议并启动销户清理专项行动,依法吊销了110家市场主体营业执照。“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虚假登记的‘空壳公司’的存在不仅助长滋生违法犯罪,也是对其他市场经营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非公经济主体合法经营权的挤兑。检察机关通过获取关联数据,创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多维度分析过滤,梳理出‘空壳公司’线索,进而以检察建议方式督促职能部门对‘空壳公司’进行吊销执照等处理,为从源头上遏制网络经济犯罪、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了检察贡献。”张克德说。吴贻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