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秦椒记
□合肥李家林
  吾乡人称呼辣椒为秦椒。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秦”字如何写,认为秦椒这一称呼属于方言,推测是“青椒”二字的变音。
  有必要介绍下家乡,位于淮河以北,皖北平原,靠近却不紧挨淮河,县域最南端距离淮河约20公里。
  后来,走出家乡,无意间发现许多地方都和吾乡一样,都将辣椒冠以“秦椒”之称,这一现象不仅局限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山东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实际上,河北、山西乃至陕西等地的民众,同样习惯于将辣椒称为“秦椒”。
  辣椒作为舶来品,最初是由海上贸易,经由广州、宁波等港口传入中国,这一点确定无疑。
  有学人考证,辣椒传入四川以后,迅速地在蜀中各地流行起来,向北扩散到了汉中,到了同治年间,汉中地区的辣椒培育出了更加耐寒的品种,得以突破秦岭的天然阻隔,开始在关中地区广泛栽培起来,自此陕西始有辣椒栽培的记录。家乡等地带的辣椒多自关中传入,因此称之为“秦椒”。而西南一带,因辣椒来自海外,所以得名“海椒”,这个名字体现了辣椒作为外来物种的身份。
  对于学者的研究,有段时间我持半信半疑的态度。
  读《红楼梦》,林黛玉初入贾府时,贾母对王熙凤有一番打趣介绍:“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南省俗称‘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里的南省,大概指苏浙皖沪一带。这里河道密布、港口众多,辣椒可直接传入,家乡的辣椒何至于从关中传入?
  还有,同为南省一带的杭州,也是贸易节点。时至今日,中国辣椒栽培中的品种之一即杭椒。如家乡的辣椒不从数百里外的南京、杭州传入,而从关中而至,未免舍近求远。
  后转念一想,在苏浙皖沪,皖北苏北是个挺独特的存在。在饮食上靠近北方,虽兼食大米,但以食面为主。乡音靠近北方,说一口家乡话,大致可以在北方畅通无阻,到了南京、杭州,如果都持家乡话,难免交流不畅。从这个角度而言,家乡的辣椒由关中传入,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吾乡的情况是中国南北交界地带的代表,秦岭-淮河一线的地区都有类似的饮食图景,这些地区米食与面食都很常见,而调味品也兼具南北的特色。
  再加上明清时期,家乡秦晋商贾众多,如距离家乡百余里就有着秦晋商人联乡谊的场所——山陕会馆,即今亳州花戏楼。这些秦晋商人把关中特产“秦椒”带至吾乡,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秦椒”之名也逐渐家喻户晓。
  乡人眼里的秦椒,是家家户户吃得起,也经得起吃的菜。不管什么菜,炒炖时放入秦椒,就红绿一片,给菜加了味、上了色。菜有了色香味,吃着都带劲。哪怕是馒头一个,蘸着秦椒油或剁碎的鲜秦椒,咬一口馍,吃一口秦椒,不需要其他菜,也能吃个肚儿圆。
  用秦椒剁碎调入面糊中,就是家乡有名的菜饭——秦椒糊涂。秦椒糊涂少盐少辣,可当主食,我一口气能喝上几大碗;多盐多辣,可当蘸酱,用来搭配各种面饼,是家乡一绝。
  时光流逝,乡音悄然而变。现在回乡,年长者还叫秦椒、秦椒面,年轻者都称呼辣椒、辣椒面了。这是时代的必然,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
  不过,还是需要记录下“秦椒”一词,毕竟这个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广阔的文化内涵,犹如一道生动的线索,勾勒出辣椒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流传轨迹及其所蕴含的沧桑变迁。称辣椒为秦椒,一个秦字,无限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