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缘梦录》:好梦在后头
□子薇
  周祥鸿先生的第十本书《缘梦录》,既是一本散文集,也是一本纪实文集,这本书可以说是浓缩了先生的大半生。文集是按照先生自己的工作生活以及文学创作的轨迹写就的,语言朴实干净,其中一路走来的足迹清晰明了。
  从商场,到市百货公司,从文化局,到报社,从报社副总编到市作协主席,这一路走来,好像很幸运很从容,其实,这得益于先生会写字的时候开始便长期频繁地与父亲两地传书,得益于他十七岁的小小年纪就勇于向外投稿,得益于他六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勤奋阅读努力写作辛苦耕耘。
  许春樵先生说,我们与文学有缘,所以热爱,并为之付出,坚持到底,甘之如饴。爱好文学的人出书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读书写书,其实是稀罕的。很多人写着写着,心意就疏淡了,姿态也疏淡了。很多原本喜欢文学的人,头上有了顶帽子后,对于写作的热情便自然而然地冷却下去,渐至滑向冰点。因为,写作是寂寞的,更是辛苦的,孤灯一盏,向隅而坐,短时不难,长时不易,一生一世地坚持,除却毅力定力,执着痴迷的热爱是必须具备的前提和保证。
  福克纳坦言他一生都在写他那邮票一般大小的故乡。一人一物一事一景,世上没有一样是不值得抒写的,就看你怎么写,怎么样将哪怕芝麻绿豆一样琐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物事都写得让人读起来兴味盎然,这需要积累,需要历练,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积累和历练,并且将它们精心地收藏进自己的心田里,爱惜,呵护,辛勤地打磨,不断地使其升华。先生的写作半径也并不比福克纳大多少,但是,他的作品里有大量的有温度的细节。宏大的东西,那是纲领是框架,真正动人心魄的文字,恰恰就在细枝末节处,真正的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关于细节的表达。我们看那些宏大的叙事作品,最终感人的让人记住的催人泪下的,就是那些细碎的琐碎的甚至可以说是鸡零狗碎的细节。
  《缘梦录》这部作品,因为诸多真实的细节,而有了很强的代入感,那些场景,那些姿态,我们作为读者都可感可触,在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先生的坦荡和率真。朴实和真诚是先生文字的熠熠闪光点,也是为文者弥足珍贵的特质。朴实真诚的文字,说起来简单,其实不简单,它们似一串美丽的珠链,将先生不同类别的文字连接起来,铸就了每一位读者可触可感的韧度和温度。
  先生对于父母的感情非常深厚,作品中有多篇写父亲母亲的文章,其中有一些读后让人不能忘怀的细节,譬如:父亲每次从工作的小镇回到家带来绵心糖、玉带糕酥糖等点心的甜蜜滋味;父亲珍藏着儿子发表文章的所有报刊;后来在外地县城的城关镇,父亲因高血压病住进了县医院,先生看着父亲咽了气,深夜一个人踉踉跄跄地在大街上横冲直撞,找到一个没有关门的邮局,打电话告知妹妹,又跑到粮站父亲一个同事家,依照风俗跪地请人到病房给父亲换了寿衣。这些文字读来,都让人动容。在吃不饱饭的年代里,母亲教育子女:别人问你们是否吃过了,就回答吃过了。“穷不失志,富不癫狂”,这是母亲时常说的话语,在我读来,依然感动,依然振聋发聩。吃母亲红烧的油晃晃、红彤彤的猪蹄包,看着那副狼吞虎咽的样子,母亲总是笑着说:慢点吃,都是你的。在那穷困的日子里,为了给子女解馋,母亲用卖血的钱买了十个小笼包子。她自己一个都没有吃,却谎称自己吃过了,事实是母亲在卖血前只喝了一瓷缸盐开水。“周乔”这个笔名就是为了纪念母亲而取的,因为母亲名叫乔秀凤。先生写母亲的很多细部,都让我泪湿眼眶。
  先生在文学上的成就自然不用多说,他在很多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又出版了《初梦录》《再梦录》《梦圆心路》《有梦多好》等十部个人专著。我要说的是,在《缘梦录》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一个感恩父母、热爱家人以及亲友、热爱生活热爱芜湖这座城市的赤子。张充和评价沈从文“赤子其人”,“赤子”这个词,在读完《缘梦录》之后,我觉得也可给予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