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清理后的熊家冢墓车马坑(资料图)
九连墩1号墓车马坑发掘现场(资料图)
中国古人有“视死如生”的观念和习俗。即便人去世了,在阴间还照样要生活,甚至工作。于是古墓中便出现了陪葬的妻妾、仆人以及车马、酒食等各种随葬品。随葬品的规格,就是墓主生前身份和地位的体现。车马坑就是这种观念的产物。准确言之,车马坑就是车马陪葬坑,一般只有高等级的墓葬才会有陪葬的车马坑。车马坑有马坑、车坑、车马坑三种形式。它一般为长方形,位于主墓附近。墓主身份不同,随葬的车马数量、规格不一样。它出现于商朝晚期,经西周、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早期车马坑内,随葬的是真车、真马。秦始皇陵西侧墓道的车马坑里,不仅有真车、真马,还有铜车、铜马。后来,车马坑中出现了车马模型,即以明器取代真车、真马,或者以车轮等部件来取代随葬的真车。据武王墩楚墓发掘工作人员发布,武王墩楚墓西侧也发现了大型车马坑,其长约148米、宽约14米,为目前已经发掘探明的楚墓中最长的车马坑。这座举世瞩目的车马坑内会出现什么“景观”,我们拭目以待,但从已经发掘的楚墓车马坑中,我们可以大略作一些推测。
精准定位 从已经披露的武王墩墓发掘信息看,武王墩墓坐西朝东,椁室中共9室:东西南北各2个分室围绕中间的棺室;墓口接近正方形,边长为51米;一条长约42米的墓道斜坡,位于墓圹东边;车马坑位于墓西侧。这座车马坑的方位,是完全符合楚墓车马坑位置规律和特点的。
从已经发掘或探明的楚墓车马坑位置看,车马坑一律位于墓道的垂直方向。武王墩楚墓墓道是从椁室向东,那么,车马坑的位置就应该在墓室西侧、南北走向。按照这种规律推测,与目前实际发现的武王墩车马坑方位是一致的。这种推断,可谓屡试不爽。
2002年6月,湖北省枣阳市境内因修建高速公路穿经九连墩,需要抢救性发掘九连墩墓。考古工作人员很快探明穿经之处有两座古墓。两座古墓一南一北,位置是并排的,均坐西朝东;墓道均朝东;两座古墓之间相距18米;南边的1号墓比北边的2号墓形制略大。
由于九连墩所在之处古墓分布集中,为了不致施工时对附近古墓造成破坏,考古工作人员根据拟将发掘的两座古墓的规制,推断这两座古墓极有可能存在车马坑,于是开始探掘。首先沿着1号墓墓道的中轴(东西)方向,从墓西侧开始,每隔2米,就向下打一个探孔;每个探孔深度2米以上;一直向西,打成笔直的一排。果然,从距离墓室西侧约26米处开始,再向西约10米之内,探孔带出的泥土为五花土。五花土的深度均在2米以下,这表明此处的土不是原生土,是经过人为变动的,它是考古人员推断是否存在古墓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距离墓口西侧26米之内和36米(26+10米)之外,探孔带出的土,又都是生土,说明这个区域之外,是原封未动的地貌。工作人员据此初步断定:距离墓西侧26米以西的10米之间,应该是1号墓车马坑的东西宽度。
接着,工作人员取此处(26-36米)中轴线向南北方向拓展,依旧每隔2米打一探孔,垂直于中轴线,也打成一排。结果,南北两个方向各延展约25米之内,探孔带出的均是五花土;再向两端延展,又是生土。据此,工作人员断定,南北两个方向的长度合起来、大约50米之间,应该是1号墓车马坑的长度。
发掘的结果显示:1号墓车马坑距离墓西侧26米;车马坑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9.5米,与发掘之前的推断、试探情况完全一致。
依据同样的方法,工作人员推断出2号墓车马坑的大致方位,并推断该车马坑南北长22.2米左右、东西宽约6.2米。这一推断与发掘结果完全一致。他们推断的经验是:如果墓道向东,那么,车马坑的位置就在墓西侧;如果墓道朝南,那么,车马坑的位置就在墓北侧。
“豪车”配置 车马坑是随葬坑,作为高等级贵族,墓主进入阴间后,“出行”依旧要用车。当然,那个年代的车,就是马车。车马坑里马车的数量和质量,不论是中原西周还是南方楚国,都是有规定的,墓主的身份地位不同,马车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有区别。
2005年底,湖北省荆州市西北川店镇熊家冢古墓因遭遇盗掘而被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抢救性发掘,举世闻名的熊家冢车马坑向世人露面。
楚王姓熊,熊家冢古墓群实际上就是楚国强盛时期(后来退往南方)的楚国国王世家墓,其规格不言而喻。到目前为止,熊家冢墓群共发掘车马坑40座,其中1号大坑南北长132.6米,东西宽12米,为长方形。面对如此巨大形制的车马坑,当时有人称“北有兵马俑,南有熊家冢”。这一车马坑因故目前只发掘了三分之二,共发掘马车43乘,马165匹。这些马车的排列位置,除了最北边为单一的一辆之外,往南一直是分成整齐的两排;马首朝着主墓;既有战车,又有运输物资的辎重车,还有运载配件的维修车,大多为4驾1车,即1辆车配备4匹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巨大车阵中心的一辆“豪车”:它的四周有夯土围墙,显得鹤立鸡群;配备的马,体格也明显比其它马匹高大;车厢处有出行的华盖;华盖装饰有铜环、金箔,因此一看就是楚王礼仪车。
另外,这个车马坑内出土了3辆6驾的马车。按照西周礼制,只有天子出行才可以使用6匹马拉的车,所谓“天子驾六”。楚王并非天子,这三辆“驾六”的马车,昭示着当时“礼崩乐坏”、诸侯僭越的社会现实。
上文提到的湖北枣阳市九连墩1号墓和2号墓,是一对夫妻墓,1号墓是丈夫;2号墓是妻子。2号墓车马坑出土马车7辆、舆1驾、马16匹。舆,就是后世说的肩舆、轿子。春秋战国时期的舆,由顶、底座、门、围栏、抬杠组成。底座上铺有竹篾。今人推测舆的围栏四周,应该有帷幔。显然,这顶舆是女性墓主专用的。
1号墓车马坑出土马车33乘,呈两排、横列;马72匹。这个巨大车阵的中间一辆车,也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四周都是4马1车,而唯独这中间的一辆是6马1车!又出现了僭越规制的现象。
车辆随葬排列整齐的现象,这不难理解。从考古现场状况看,车马坑挖成之后,首先就确定陪葬车辆的位置。在车轮所在之处,挖出轮槽,与车马坑坑底平面构成半圆,以便车轮的一半放置槽内,另一半高出坑底。陪葬的马匹是先杀死,然后放在车辕的两侧,摆出规整的姿势;马的身下、身上有时铺盖竹席。
从已经发掘的随葬车马坑看,用车马坑内出土的车马数量与质量来反推墓主身份,有时不一定准确。这与根据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数量与形制,参照用鼎制度,来反推墓主身份之不可靠,道理是一样的。
观念更迭 时至汉朝,随葬车马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与人们对死亡的认识观念变化有关,这是一种进步。从考古发现看,早先的车马陪葬不仅是真车真马,还存在殉葬车夫现象。
1956-195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西安沣西张家坡发现了7座车马坑。这些车马坑被判定是西周康王年代的,其中有的被发掘,有的没有发掘。已经发掘的车马坑内,情形各不相同,其中有一座车马坑内有1车2马和一个殉葬车夫。车辕向东,两匹马放在车辕两侧。放马的位置,显然是挖成的浅槽,可见是先将马匹杀死,然后入葬。马的身下,垫着竹席,身上还盖着竹席。车厢后面,是一副人的骨架,俯身直肢。另一个车马坑内,有2车6马,其中1车2马,一车4马,两车并列。该坑内也有一副人骨架,显然也是一位殉葬车夫。
就在这7座车马坑中,有一座车马坑内除了出现车马和殉葬车夫之外,还有一头猪的骨架,显然,猪也是陪葬品。有人推测墓主生前可能有“遛猪”习惯,因为如果是活人将猪作为食品敬献给墓主“地下享用”的话,这头猪似乎应该出现在祭祀坑。
由史观之,车马坑内告别陪葬的真车、真马和真人,取而代之以车部件、兵马俑等,直至陪葬的车马坑消失,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体现着一种进步,是人类文明对蒙昧的艰难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