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我总是不好好吃饭,弄得桌上、地上都是米粒,妈妈叫我“漏嘴巴”,爸爸批评我不懂得珍惜,我却不以为然。
一个夏天的中午,妈妈烧了一桌美味大餐。吃饭时,爸爸发现我把剩下的半碗米饭倒进垃圾桶后,严肃地对我说:“浪费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我很不服气地说:“不就一点剩饭嘛,它都冷啦!你要吃吗?”爸爸紧皱眉头对我说:“敢不敢下午和我一起去插秧?”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怕,正好可以快快乐乐地玩个痛快,于是说:“插就插,有什么大不了的!”爸爸拍拍我的肩膀,说:“好,一言为定!”
下午,我和爸爸来到爷爷家,爷爷奶奶正在稻田里插秧,太阳火辣辣的,很刺眼,空气都是火热的。爷爷奶奶的裤脚都沾满了泥巴,背上的汗水把衣服都汗湿了。看到这,我不禁有些犹豫。爸爸一眼看出了我的心思,卷起裤脚先下了田,并对我说:“怎么?说话不算数?”爸爸的话刺激着我,我说:“怎么可能,我才不是胆小鬼!”说着,穿上爸爸给我准备的靴子下了田。开始我还兴致勃勃,左一棵,右一棵地插,但插的秧苗东倒西歪,深浅不一。不一会儿,靴子里灌进了泥浆,发出“咕叽咕叽”的声音,难受极了,泥巴也溅了我一身。爷爷奶奶和爸爸都插了很多秧苗了,离我的距离越来越远,我却连一把秧苗也没有插完。腰也酸,背也痛,腿也发软,最主要的是,我热得发晕,一下倒在田里,哭了起来。
看到我狼狈的样子,爸爸说:“插秧才是吃饭的第一步,这些秧苗还需要四个月生长,稻谷才能成熟,还需要收割、脱粒、加工成大米等许多工序才能端上餐桌,像你插的这样,基本上是长不出稻谷的。”
经历了那次插秧,我再也不敢浪费粮食了。我知道了粮食是需要劳动才能换得的,也明白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真正含义。合肥市庐江县城北小学六(1)班熊越
指导老师:江筱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