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黄良顺新出了散文集《阳台上的菜园》。
我与良顺年龄相仿,僻居乡野,以前我们没有交集,最初相识是在微信,有几年了。因为他比我更“野”,徽州各地到处跑。他喜欢爬古道,而且是快手,事先做功课,爬好一回家就捣腾,出手洋洋洒洒几千字,才情横溢,知识比我广博多了,那一篇篇美文是走出来的,写得到位,思考到位,文采斐然。我有同好,特别是休宁婺源交界那些古道,因为地利,我比他走得更多,知晓稍详细些,故而有时碎嘴,便有了些交流,一来二去,混熟了。
人是需要接地气的,只有接地气,我们才会觉得,生活是充实的,脚步是踏实的,人生是真实的。细读良顺的文字,会发现,他不趾高气扬,而是在娓娓的叙说中,和你讲着自己的故事,打动你。
这次读《阳台上的菜园》,第一感觉,厚厚的230页,22万字。封面是幅淡雅的徽州水墨画,粉墙黛瓦的马头墙,缭绕在轻雾薄纱中,隐隐约约,空灵飘逸。而书中正文,竟然没有选用一张插图,这是我没想到的,因为其实良顺是拍有许多美图的,我见识过的,但他却坚持不用,如此彻底。这跟当下许多所谓的“一图胜万言”“图文并茂”“文字不够,图片来凑”之类的书相比,一个字,就是“纯”。
他把全书分为四辑,“过着徽州慢生活”“味蕾像花儿一样开放”“时空叠加的徽州”“记忆洇成了风景”,良顺老师总想用干净的文字,来直抵你内心的深处和骨髓,坚信文字所产生的力量。
一部作品的背后站着的是个人,品鲜活文字背后的意蕴,犹如喝一杯谷雨时节酽酽的松萝茶,虽不惊艳,但耐喝耐品,干净、宁静、恬淡,馨香袅袅。
全书读来,浓浓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深深的徽州情怀,款款走来。在良顺的故事里,更多的是寻常人家的烟火生活,他善于以小见大,以“一滴水折射太阳”的方式,来讲述着自己的行走故事,徽州的故事。
比如在《漫话喝酒》一文中,他就谈到了徽州人喝酒方式、喝酒座次、喝酒人品、劝酒方式、喝酒趣话,等等。读他那写喝酒的文字,我的眼前似乎就晃动着我家乡许多似曾相识的酒友,比如我的姨父之类的人,他们种种趣事、乐事,当然也有悲剧。这就是徽州山里汉子的普通生活,不做作,不矫情,这是了解徽州底层寻常百姓生活,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俗人俗事,是最能打动俗人的心。书中写了很多美味,其中第二辑集中得以体现,如《中和汤》《吃螺蛳》《杀猪饭》等,写得就相当有味,对食材来源、做法、吃法,都能娓娓道来,且能领会这吃背后的浓浓文化意味,这对生活在徽州之外的游人来说,是个莫大的诱惑。
这本书中,收纳古道的文章不多,只有《箬岭》《翚岭寻徽》《高湖山》三篇。我看过许多写古道的古今文字,良顺文字写的是很有灵性的,能够把一个古老的故事捡拾起来,写得活色生香。行走在他的文字海洋里,时时能感受到的,是他的文字提炼功夫,他的细腻,他的贴切,他的想象力之丰富。这在这本文集中,有许多文章得以体现。如首篇《阳台上的春天》中就说:将春天的芬芳吃在嘴里,鲜在心里。一个“吃”,一个“鲜”,提炼得何其贴切而又简洁,让人久久难忘。
平日交集不多,读了此书,才得知良顺还喜欢在阳台上种菜,我想,或许是缘于他年少时光,在小山村里长大,那种对土地、对草木,对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欢和情怀。
他写的是家常,看似琐碎,但不是简单地去写如何种菜,更多的是在种菜的过程中,充满着思考,透露着人生的哲理,写出了自我。如《与鸟为邻》一文中,在结尾就写道:“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中,尽管丛林法则已慢慢远去,但从未消失。这或许是人性中残留下来的兽性”。
良顺的文字世界里,他比较擅长使用那些短小的、诗意的、隽永的语句,不少单独成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读来唯美,而其背后彰显是思想的力量。如《永丰》一文说道:永丰的女人太苦了。那些在如花的岁月里,在温润的春天里,来不及绽放就已凋谢在孝老抚幼、古佛青灯中的孀妇们,她们用漫长的余生,换来的这一座座冰冷的石坊,也只能远远地孑立在路边。这里良顺在对那些古老的徽州遗存,进行理性地思考,他看到的是石坊后面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良顺作为土著,和我们每一个徽州人一样,心中都住着醇酽的乡愁,他让自己的文字,在尘世中生花,将这些传统的情愫充分地表达出来。如他笔下的《杀猪饭》《老屋》等,写出了一个中年人对故乡、对童年往事的回顾,这是人生抹不去地方记忆,是对徽州的守望。文学是讲究细节,讲究情感的,良顺的文字是有根的,吸收着黄山新安江的烟云,饱蘸着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真真切切的。
惟情真,才意远,这就是《阳台上的菜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