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拾破烂
□庐江 朱蕾
  我们是个大办公室,12个女的,3个男的。12个女的,9个都是年轻人。年轻女孩一多,就有活力,有朝气,购物欲望也盛。闲暇时,她们都爱淘宝,彼此分享,彼此评价,一起购买,所以下班后,带到办公室的快递盒子也多。当然,另外三个中年妇女也没闲着,年轻人一带动、一怂恿,不知不觉加入“好、多、省”的购物大军,生怕出手迟了吃亏。
  最先发现问题的是我们办公室的孙主任。孙主任,男,45岁上下,瘦长个子,大长腿,黝黑的皮肤,整天笑眯眯的。
  孙主任居家过日子是把好手。他会买菜,买的小青菜水灵灵的,一掐茎就断;买的猪五花,红是红,白是白,肥瘦相间,恰到好处;买的鱼虾,新鲜水灵地在袋子里蹦跶一刻不休。做的菜也好,普通的家常菜,在他的手下都惊艳出场。西红柿炒鸡蛋、虎皮青椒、小炒回锅肉、豆腐炖酸菜……鸡蛋炒得蓬松入味,青椒皮油炸得焦脆,回锅肉大小匀称,翻炒时,每块都妥妥地蘸上豆豉。豆腐和酸菜是绝配,拌在一起,焖在砂锅里“咕噜”“咕噜”一起炖出浓稠的下饭汤……孙主任硬生生把家常菜整出了“满汉全席”的架势。
  孙主任爱过日子,会过日子。日子就是乱线团,他也有本事一根一根把它们理顺,收拾得整整齐齐,十分妥帖,让人看了,哪哪都舒坦。
  孙主任发现我们办公室浪费很多。我们办公室15个人,大家看过后的旧报纸、旧杂志,上完课用过的废弃讲义、草稿纸,学生用过、考过的旧试卷,外卖包装的牛皮纸(教师偶尔加班吃外卖),更不用说那些快递盒子……都被我们当垃圾潇洒一扔。
  有时外面的垃圾桶里废品堆得高高的,大有溢出的趋势。孙主任觉得一张废纸、一本旧杂志、一个快递盒子是不值钱的,成不了“大器”的,但过日子嘛,细水长流,这些废纸壳攒下来,卖破烂换来的钱,夏天大家买个西瓜吃也是好的。
  于是,孙主任找来一个特大号纸箱存放废纸、废品。后来,那些经常被我们随手丢弃的快递盒子,我们手一拍、脚一跺,工工整整地放进办公室的特大号纸箱里。
  起先总觉得,那个特大号纸箱像无底洞似的,啥时才能填满?谁知,几个月过去,竟然也满满的一大箱,着实让人惊喜。
  赶紧联系收破烂的大爷,竟然,有两百块的“意外之财”。
  两百不多,但这钱是我们攒的、捡的;没想到不起眼的、被我们视为“垃圾”的废品,积少成多,最后也能创造一笔价值。
  两百块,我们买了个大西瓜,大家吃了个痛快;添了几盆绿植,点缀办公室;又购买了些糖果,做奖品……大家很开心。
  孙主任很得意,大家觉得孙主任很高明,拾破烂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不仅自己办公室的废纸、废试卷被一丝不苟充分利用起来,看到别的办公室扔出来的废品,竟也鬼使神差地捡回来攒起来,毫无违和感。反正,人家也不要了,丢了也是丢了,不如顺手捡回来,攒着一起卖。
  那些被我们视为“破烂”的东西,因为本身价值微小,不能产生即刻的、显而易见的财富,人们懒于整理,总是随手丢弃。其实,很多东西和“破烂”一样,你觉得没用了,如果勤于整理,破烂里还蕴藏着很多意想不到的财富。
  看书时,一闪而过的灵感,电光石火般;对某篇论文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哪怕只言片语;科研时,一个微妙的变化……倘若我们能把生活中的点滴发现进行收集,再用心加工整理,或许就是某个领域的一场飓风。
  世界上,很多伟大作品的诞生,很多新的技术的创新,大抵都是从细微处慢慢收集、演变而来。
  我想起我那写了很多又发不出的文章,收藏在电脑文件夹里,一度被我视为“垃圾”,有时看都不想再看。
  现在想想,“垃圾”也有它的价值,关键要学会分类、整理,比如从那些失败的作品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新颖的观点、有趣的构思、生动的语句……要学会从“垃圾”中“捡破烂”,发现可用的再造价值,坚信量的积累总会引起质的飞跃。
  所以,我从不瞧不起“拾破烂”的人。
  每个领域的新人都有一个制造垃圾、拾掇垃圾,然后分门别类,认真“捡破烂”,变废为宝的过程。
  只是这个“变”的过程,要挺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
  拾破烂怎么啦?突然觉得“破烂”里也有财富,会“拾破烂”的人也很了不起。